成長是一間會把純真勇氣吃掉的《怪怪屋 Monster House》

有什麼動畫電影會讓小朋友作惡夢卻又很適合小孩子看?答案是《怪怪屋》。



實際上這並不是一部特別好看的動畫電影,但如果詳細分出「動畫電影中的恐怖片」,他算是一部會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當然迪士尼和夢工廠等知名動畫電影公司,都不願意出品這類型的恐怖動畫,但2006年這部電影在美國上映,仍獲得很好的票房成績,也在國際間打出知名度。

《怪怪屋》由名導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和羅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擔任監製,兩人曾在電影《回到未來3》(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I)合作過一回,史蒂芬應該不用多做介紹,相信大家都知道他的《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系列是多麼經典。

羅勃.辛密克斯可能就沒那麼多人認識,1994年以《阿甘正傳》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殊榮的他,是近年影響動畫電影與特效技術的重要人物,他在2004年執導的電影《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時,首次使用「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進行拍攝,這種技術是透過機器捕捉真人的表演動作和表情,轉化成動畫電影的特效攝影技術。

過去,所有動畫電影都是是由動畫師繪製一張又一張的圖片疊合而成,但這項技術讓製作動畫電影,可以仿照真人電影一樣拍攝。在那個技術尚未成熟的年代,羅勃.辛密克斯就大膽的使用,他耗資大量經費陸續以這項技術完成《北極特快車》、《貝武夫:北海的詛咒》(BEOWULF)、《聖誕夜怪譚》(A Christmas Carol),雖然電影飽受惡評,但也因為他的投資讓這項技術得以快速精進改良,並獲得重視。


「動作捕捉技術」如今已被電業產業廣泛利用並獲得豐厚成果,較知名的例子如《阿凡達》(Avatar)、《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等電影作品,不只被廣泛使用在電影特效上,也突破了過去表演者的表演方式以及動畫片的製作過程。

該技術將動畫電影製作成所謂的「真人動畫」,經由精密攝影儀器的捕捉,讓虛擬畫面很容易的就能夠出現真實的神情,節省了化妝時間和動畫繪製的過程,也大幅提升電影的動畫特效和人物合成技術。


回到2006年的《怪怪屋》,這是第二部使用該項技術拍攝而成的電影,透過真實人物的表演拍攝,呈現更為逼真的動畫電影,也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提名。不過,多數人都討論他的動畫技術,而比較沒有注意到電影劇情和故事主旨。

電影故事從一間房子開始說起,那是一間平時沒人居住的破舊廢墟,有一天夜裡被對街的男孩發現,屋子會變成怪物,把靠近院子的人或物品全部吃掉。起初大人們都不願相信男孩所說的事情,由於被房子吞掉的人,也沒辦法出來為它作為證明,附近的小孩於是組成了一個三人探險隊,決定要解決這個可怕的吃人「怪怪屋」。  

電影的故事主旨,和《北極特快車》有著一體兩面的精神,兩部電影都試圖要去說明:「有些東西只要相信,就會發生;其實一切的幻想並非不存在,只是隨著我們成長而漸漸淡忘自己的童真。」《北極特快車》用快樂的方式去詮釋,而《怪怪屋》則是用恐懼元素的電影故事去說明。

小朋友相信這間廢墟不只是廢墟,卻無法說服自以為是的大人們。大人們只願活在自以為事實的世界裡,把小朋友的話當作幼稚與無稽之談,然而,世界並不是用這種墨守成規的方式在運行。即便這兩部電影都有點超乎現實,但這個精神卻能套用在許多生活一成不變,再也無法接受新鮮改變的大人們身上。


其實我們都曾經相信過童話故事,只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幻想成真的能力,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辦法再用小孩的好奇眼光去認真看待這個世界,也失去了得到新思維與新視野的能力。

這部電影和大部分的動畫片一樣,最後有個淺顯易懂而且感人的結局,所以才是一部「適合小朋友觀看」的恐怖動畫片。雖然年代有點久遠,當時的動畫技術,看起來也不太舒適宜人,但無論是電影劇情,或者動畫特效技術的流變的貢獻,《怪怪屋》確實有他值得一看的地位。

-7/10-

我覺得羅勃.辛密克斯就像故事中的小朋友一樣,當年沒有人相信動作捕捉技術的價值,他仍堅信這項技術無窮的潛力。後來事實也證明了他遠見,成功革新了整個電影產業技術的製作方式,如果沒有他踏出第一部嘗試,去做出那些看起來恐怖的實驗作品,這項技術永遠也沒有辦法等到成熟的一天。

史蒂芬.史匹柏雖然以真人電影為人所知,但他的經典作品《大白鯊》、《E.T.外星人》、《A.I.人工智慧》以及《侏儸紀公園》等,其實都與美術特效製作技術緊密相關,他近年也開始製作動畫電影,改編自知名繪本的《丁丁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intin)就是用動作捕捉技術拍攝而成真人動畫電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