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幸福提早來Becoming Astrid》暖心真摯、平淡簡單的交響樂章。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年邁的婦女安靜地坐在窗邊,窗外的樹影搖曳,畫面中只能見到她微微彎曲的背影,屋內堆滿了書籍還有好幾袋的信件,婦女緩慢地從其中拿出一疊,拆開一封信,上頭有孩童用蠟筆寫下的字跡,沒有幾個字還有附上童真的插畫,從那些信件中我們知道這個婦女是個童書繪本作家,她叫做Astrid,這些孩子都是他的讀者,其中有封信裡面有個錄音帶,是某個國小班級,全班同學把自己想對她說的話錄製而成的,Astrid站起身,把那個卡帶放到錄音機裡面,那個孩子用稚嫩的聲音說...

  故事得從1920年的瑞典的小鎮維默比開始說起,當時Astrid還只是個十五歲的小女孩,她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父親是牧師、母親則是個農婦,家裡有一塊耕作馬鈴薯的田地,是非常純樸和樂且信仰虔誠的家庭,但她比較頑皮,每次上教會聽父親宣教都聽到快要睡著,她不太乖巧,但相當有趣,在舞會上沒人邀她跳舞的時候,她會找身邊女伴或者就自己起舞,跳得相當快樂,而且她還會寫文章,十六歲的時候就投稿到報社去,那時候報社的主編告訴她父親正巧需要一個助手,那份報紙是個地方報,報社就只有主編Blomberg一人包辦所有工作,因此當Astrid到報社工作之後雖然只是個實習生,卻必須獨自完成許多報導,她開始獲取更多的新知,剪短頭髮,在當時的鄉下可是相當前衛的,Blomberg非常賞識她的才能,而自己卻沒辦法和妻子好好離婚,她兩育有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分居已久,卻經常在報社吵架,這一切Astrid都看在眼裡,他兩也許是這個鎮上對於新知了解最多,對於文字掌握最為情投意合的人,久而久之Astrid和他產生情愫,他們上床了,那年Astrid才十七歲,就跟Blomberg的女兒差不多年紀,他兩交往了一陣子,Blomberg總說等到成功離婚就要跟Astrid結婚,結果她就這樣一直等一直等,等到後來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你是一顆新星,閃耀一點光輝在我身上。」

  是多麼美麗的一句話,讓我想到了《房思琪的祕密花園》裡面那個一表人才的國文老師,果然會寫文章的人才是真正的撩妹高手,可惜這兩人都是衣冠禽獸,真正的好男人,就是像我這種不會寫文章,又單身二十年的的寂寞公鹿。
  扯遠了,回到電影來,Astrid的懷孕,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女來說當然天打雷劈,她質問Blomberg『你明明說過你會小心!』,我知道這情節有點像八點檔小三逼退正宮的戲碼,但有時候真實的人生卻比戲劇更加意外,後來父母也知道了實情,這事情如果傳出去,父親神父的身分不僅會蒙羞,整個家庭在這個村子的名聲都會受到影響,Astrid決定離開家鄉維默比,到斯德哥爾摩去上秘書學校,Blomberg還是經常來找她,說因為她的關係離婚的官司又更為艱難,如果讓對方找到證據他可能必須為此坐牢,堅強的Astrid為了孩子的爸決定到丹麥去生產,把孩子先留在那裏等他們結婚在把他帶回來,幸好孩子是平安出生了,她忍痛回到瑞典,獨自一人在斯德哥爾摩生活,未婚夫的官司一拖再拖,她眼看著孩子從會坐、會站到會走路,甚至會開口叫媽媽了,自己卻還是不能跟他一起生活,孩子口中的媽媽不是她而是保母,後來官司終於結束,Blomberg只被判處罰款,回頭就要來和Astrid求婚,也許是事情來的太突然,Astrid一時之間無法接受,再加上她的母親也認為她還有美好的青春年華,不該嫁給一個已過中年的男人,甚至告訴她把孩子放在丹麥讓這件事情就像是沒有發生過,Astrid面臨了抉擇,她只知道自己深深愛著孩子,渴望能跟他一起生活。

  這是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傳記電影,Astrid Lindgren是暢銷長達一世紀的瑞典童書繪本作家,不只在瑞典,在歐洲各國和美洲等國都遍布著她的小小讀者,台灣也有多本華語譯作,《長襪皮皮》系列、《小飛人》系列都是相當膾炙人口的作品,這部電影改編自她進入家庭的故事,畢竟是傳記電影,因此相關故事其實網路上都能查得到,預告片也幾乎把整部電影的情節都放進去了,沒有什麼好暴雷的部分,雖然故事平淡簡單,這仍然是部值得一看的瑞典電影,故事的節奏愉快,讓我在戲院看了會不自覺的嘴角上揚,電影把這個平凡常見的故事每個細節都處理得很不錯,曾經以《肥皂》獲得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丹麥女性導演 Pernille Fischer Christensen,把一個當媽媽的心情詮釋得非常動人,就像是一個你已經聽過多次的交響樂,明明知道哪裡低潮哪裡高潮,卻仍不覺得老套,雖然電影整體都很流暢,但我卻覺得身為一部傳記電影對於人物的刻畫還不夠深入是個無法輕忽的敗筆。

  談到敗筆讓我想到一部義大利男高音Andrea Bocelli的傳記電影《波伽利:生命之歌The Music of Silence》,這兩部電影都是拍攝她們在成名之前的故事,完全著重在他們成長的背景而沒有提到她後來成為作家的生命歷程,這也許是導演的選擇,但傳記電影很困難的一點是你要抓那些事情放到這兩個小時裡面,才能好好講完這個故事,這部電影中有兩個轉折點非常粗糙,第一個是Astrid拒絕了未婚夫Blomberg的求婚,我雖然能夠理解她的生氣和不滿,但對於她來說她已經等了這麼久又為什麼放棄她曾主動追求的這段婚姻?不只情感上,物質上她希望能和小孩相處也必須要有經濟能力都不會如此衝動的否決才對,我只能猜想中間兩人也許還有其他的摩擦沒有完全講明白;第二件事是她拒絕把孩子接回瑞典,這樣的情節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太好同理,一個從小就被迫和自己母親分開的孩子,當然沒有辦法突然就適應自己的媽媽,這就跟《大人不在家》裡面,許多雙薪家庭的孩子和保母的關係一樣,但身為媽媽應該不可能因為孩子不適應就放棄孩子才對,愛是必須也能夠培養的,那段情節是讓我對於整部電影最為出戲也大為扣分的一段,也許她是擔心孩子跟著自己會過不了好生活,也可能是她不希望剝奪孩子對於保母的愛(這很怪吧)而作的決定,不過電影真的沒有處理好這兩個問題,以至於片中的Astrid Lindgren並沒能在我心中活過來,我想也許是因為她在2002年病逝於斯德哥爾摩的原因,讓導演及編劇無法完整的了解真實的她,而無法創造出一個更具有血肉立體感的人物。
-6/10-
  其實很少有機會可以接觸到歐洲電影,大多也都是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或德國等國家的作品比較常見,因此我其實都還滿願意花時間去看挪威、瑞典或其他國家的電影,也許對於外國人來說,華語電影也是這麼這麼的小眾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