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欺The Wife》偉大的女人在成功的男人背後嗎?


  「您好,請問是凱索曼先生嗎?」
  「是的,你好。」
  「打擾到您的睡眠很抱歉,我很高興能從斯德哥爾摩打這通電話給您...」
  「在你繼續往下說之前可否稍等一下,讓我內人用分機來聽。」
  「沒有問題。」
  「你好,我在聽了。」Joan Castleman接起電話。
  「我很榮幸通知您,親愛的凱索曼先生,你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掛上電話之後,兩個百髮蒼蒼的老夫老妻興奮的在床墊上跳上跳下,他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可是當今世上最重要的獎項,每個作家都夢美以求這一通電話的到來,直到他們出發去機場,凱索曼先生都還不相信這是真的發生了,他們的女兒因為懷孕近十個月無法搭乘飛機,同樣喜愛寫作的兒子則很榮幸的同行,在機上他們被一個記者纏上,他們已經拒絕他多次要求能撰寫凱索曼先生傳記的機會,兩夫妻完全不介意再拒絕一次,卻沒想到這個記者,之後會改變他的人生。

  不過這不能怪罪這個記者,即便不是他,他的人生也終將會改變,因為那個問題,早在他們結為夫妻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只是這麼多年沒有人去注意,也沒有人去解決。

  這部電影該編自美國作家Meg Wolitzer於2003年出版的小說《The Wife》,故事中的主角 Joan Castleman接到來自斯德哥爾摩的電話之後,明明應該替丈夫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感到開心,她卻陷入的莫名的低潮,而隨著頒獎典禮愈來愈近,她也陷入了兩人相遇攜手的回憶之中。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這句話沒有說明女人的偉大,女人的偉大是因為打理家務?還是因為隱忍付出?或者說女人的偉大,是因為她犧牲了自己成功的機會,去成就自己的家庭與丈夫的成功呢?這部電影拍出了一個關於成就、愛與謊言的故事,不管是熱戀期的小倆口、正在同居試婚的愛人、慢慢磨合中的新婚夫妻或者結縭三十年的老夫老妻我相信都會從這部電影中看見自己的獲得,是非常推薦大家觀看的一部傑作。
  「幸好我的內人不寫作,不然我會永遠陷在寫作瓶頸之中。」
   你不只是永遠陷在寫作的瓶頸之中,還陷在對於愛的謊言與成就的迷惑之中。

電影發生的時間著重在兩夫妻的互動上面,時間不到一個禮拜,但就這麼短短幾天,一對原本人人稱羨鶼鰈情深的夫妻,卻撕破臉到無法在相處下去,問題是丈夫的外遇?是妻子的犧牲?還是兒子的懷疑?也許都有,Glenn Close的表演被盛讚值得獲得一座奧斯卡,片中她所飾演的妻子發現丈夫外遇的反應,每次的爭吵都讓我覺得她們真的就是夫妻,因為他們的對白飛快精準且又非常聰明,就是罵人不帶髒子又搔到心底的痛,是長年生活在一起的夫妻才能夠這樣的互罵,或者說這樣的爭吵非常的日常,彷彿幾天前才在你我的家裡上演,會把生活的小事都搬出來吵一遍,然後可能又因為其他事情很怪的轉換情緒,恢復平靜,電影中有兩場非常精彩的吵架戲碼,情緒從0~100再從100回到0,如果不是一鏡到底也無法表現出她們精采的演技,不,精彩絕倫已不足以形容凱倫葛羅絲的表演,彷彿就是眼前上演一樣自然真實,不敢相信那些對白是劇本裡的台詞。近年來我意外地察覺電影中爭吵的戲碼就是互飆演技的橋段,在《誰先愛上她》中邱澤和謝盈萱也是從爭吵中迸出亮眼的火花,而這部電影兩位實力派演員 Jonathan Pryce與Glenn Close更是像互不相讓的對手,如果導演沒有喊卡,我真想看個過癮。


  「別把我看成受害者,我比那樣的角色有趣多了。」


  無論是電影或小說,故事雖然是虛構的劇本,但關於作者代筆的風波在文壇其實一直都不是新鮮事,文學是一種抽象的藝術體裁,容易經由不同的詮釋產生不一樣的價值,這不像是化學實驗或物理公式能夠經由理性的計算得出正確與否,文學沒有標準答案,因此經常會看到網路文章「掛名」一些名作家,這讓這篇文章變得更具有說服力,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如果今天作者是路人,跟作者是一位知名的大學教授,就可能影響這篇文章的命運,這很荒謬卻又很真實,所以文學作品其實是一種累積,不能視為單一作者的功勞,實際上一本書的誕生得經過校稿、校對、編輯潤飾、宣傳、評論等等,其實不只是文學,電影不也是如此,有些年輕的導演即便拍出了很好的作品,卻被說是實驗性,而如果今天是大師級的導演來作就會被說是破格創舉,這很不公平沒錯,但還是很多的觀眾與媒體認同這樣的評論,即便早在一百年前羅蘭.巴特就已提出了『作者已死』的理論,但我們仍經常陷於盲從的迷思之中,畢竟我們的審美與詮釋能力,也是從學習其他人的論述去建構而成。



  也許許多觀眾看完會覺得妻子的犧牲太大了,現實中也有很多成功的女作家,她丈夫沒有鼓勵她成為一個成功的作家還利用了妻子的才能,看似罪大惡極,但電影並不是這麼單一的,導演透過兩人的喜悅與兩人的爭執去還給彼此一個如同孩子般幼稚而真實的反應,她的丈夫是真的覺得兩人共同創作出這些作品,也因此他並沒有想過要獨吞這些名望,但現實世界中他們無心犯下的錯誤,已經大到來不及開誠布公,想像一下,如果這件事情被證實不僅是兩人的名譽掃地,他妻子也不可能因此獲得文學成就,諾貝爾文學獎甚至會蒙上醜聞,這原本是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方式,但碰到這個善於扭曲的輿論世界,什麼都會變質。
「I am the KINGMAKER.」

  她成就王者,她只能夠成就王者,這部電影絕對是一部女性主義的作品,綜觀諾貝爾文學獎從1900開始至今118年,扣除掉幾屆因故停辦,一共有112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其中只有13位女性得主,女權意識抬頭的90年代後就佔了其中7位,這幾年女性和男性的比例才慢慢拉近小於十分之一,我當然不是譴責諾貝爾文學獎性別歧視,它可是在1909年就頒發了第一位女性得主瑞典小說家Selma Lagerlöf,真正造成女性得獎者數字降低的是整個社會結構的性別霸權,且這已經是傳統社會認為「女生」在讀的文組職業了,相較之下諾貝爾物理獎歷年來只有三位女性(皆非獨自獲得)獲獎,最早的就是前陣子課綱引起討論的居禮夫人,名為瑪麗亞·斯克洛道斯卡,又稱瑪麗.居禮;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得主稍多,共有五位女性,分別是弗朗西斯·阿諾德(2018)、艾妲·尤納特(2009)、桃樂絲·克勞福特·霍奇金(1964)、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935)及其母親瑪麗·居禮(1911),瑪麗亞·斯克洛道斯卡是極少數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傑出科學家,另一位同樣有此成就的是獲得兩次化學獎得英國生物學家桑格;而諾貝爾生醫獎勵年來則有10位女性得主,如果把所有諾貝爾獎加起來,女性得獎人也不及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以上的數字是我自己依網路上資料統計而來,若有錯誤請告知我作更正。
  當我統計出這個數字,我才發現這個世界的性別霸權是多麼嚴重,也許很多人會說本來男女先天就有所不同,是這樣嗎?那二十幾位的諾貝爾得主他們呢?我們的社會仍在隱性的抹煞她們爭取自我成就的機會,期許未來偉大的女人不需要待在成功的男人背後。

-8/10-
  整部電影除了葛倫.克羅斯精采的演出之外,飾演年輕的凱索曼的英國演員Harry Lloyd也讓我為之驚艷,因為他很帥,老了的凱索曼根本變一個人,而且他為了演美國作家還把之前的英國腔改掉,他曾演出過《塊肉餘生記》、《鐵娘子》等,很嘗試演主角年輕的時候,但這次的表演最為亮眼,我整個被圈粉,是我也願意為他代筆(根本沒有才華)。
本文為yamMovie電影特區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yamMovie電影特區共同所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