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遊牧影展<短波四: 親密疏離>藝術實驗?藝術實踐!


城市遊牧影展為台灣相當重要的獨立影展,目前已經邁入了第十八年,短波為每年城市遊牧影展的固定短片競賽單元,會按照不同類型作聯合放映及映後座談,這次我看的是<短波四:親密疏離>,此單元包含來自台灣、美國、德國及泰國的十部動畫、實驗、錄像藝術、實驗紀錄、劇情短片,總長82分鐘,並有映後座談,結束後也有觀眾票選的階段。

在映後座談上,按照台灣觀眾的習慣通常都是沒有什麼太多的問題,畢竟很多藝術創作的東西,一時半刻之間可能還沒有反應過來,需要一點時間沉澱咀嚼才能有更好的感受,而現場就有一位觀眾(她可能完全不曉得城市遊牧或短波的選片主題)她說:「這些作品太過自我,很難和觀眾產生連結...」後面還有很多,然後<註姊 EX>的導演應蔚民(就是海角七號的鼓手水蛙,也是夾子樂隊的團長)就離開了。 

「短波四 親密疏離」的圖片搜尋結果老實說其中有幾部片我也是看到神遊,但也許那些影像作品就是想讓觀眾神遊也說不定,大部分愛看電影的觀眾,其實主要還是看劇情片居多,另一部分會看紀錄片,還有更少部分會看影像詩,那實驗性創意性較高的短片,基本上除了競賽外沒有什麼市場,也沒有戲院會放映,因此很多人可能根本不曉得要如何進去,或者是覺得坐在那裏浪費時間,但其實不是這樣的,影像只是一種媒介,沒有人規定它的理念要如何呈現。  

讓我想到台北電影節講座上有個聽眾問大佛普拉斯的導演黃信堯說:「大家都只看劇情片,紀錄片都沒什麼人看會不會覺得很氣餒?」阿堯說:「如果要很多人看的話就去拍連續劇,不然去唱歌阿,開車都可以聽。」雖然看似開玩笑,不過確實,創作的形式,就只是一個選擇,它沒有背後那麼多考慮的東西,而有些作品就是比較幸運的找到了他的觀眾,實驗短片從拍攝最初就不是以商業市場為考量,它是一種個人的私密的故事情感,我印象很深刻有一部王俊為導演拍的<自>片長七分鐘,片中穿插著家庭鬥嘴和爭執,而旁白念著王文興的《家變》,以及家裡的牆上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和樂融融的全家福,這是家的表裡樣貌,沒有家是一點衝突也沒有,但也因為即使爭執過後仍然包容彼此,才是家,這是相當扣合短波四主題,而且也讓我很有共感的一支片子。  


另外還有幾部也想特別談一談,像是小貓肉球做了一部四分鐘的短片叫做<超級壞貓❤恋愛ゲーム單機版>他用一種電玩的方式呈現,全片都沒有對白,把一個少女在情場上和不同的男子爭鬥翻滾交纏的過程像是遊戲闖關一樣呈現出來,相當有創意也很有趣;<有時飛、有時走、有時游>則是李培㚤的作品,他拍攝一些生活街景,自然生物的樣貌,配上母親詩意的閩南語旁白,在短短五分鐘的片裡,裏頭蘊藏著這座城市與社會裏頭生活的人面對文化流失與流動的感受;還有海先生拍的<一拉一>電影的一開始是一連串社會新聞的剪輯,接著畫面放大進入這個故事,Pizza的外送員承受著來自不同地方的壓力與壓抑,但不會有人關心,這個社會的冷漠造就了整個結構無以挽回的惡,而有些人就成了犧牲者,我印象中有在哪邊看過這部片的片段,這是相當成熟的劇情片,無論是運鏡、角色等敘述方式,都能讓人直接看見故事的全貌,而特別讓我的喜歡的是它的畫面還有配樂,非常美麗也互相搭配。  



簡單的談談這幾部電影,在一個短波單元中有很多部短片都是全球首映,而且可能之後也很難再有放映的機會,因為那就像是一場實驗藝術,他們實踐著自己希望呈現的理念與情感,無關乎其他,而這樣的實踐是極具勇氣的精神,光是如此就值得掌聲,很多電影工作者也都是從這樣開始的,真正難的不是找到市場的喜好,而是在現實中不失去自我的特色,雖然只能像大拜拜一樣,簡單談一談這些短片,只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去了解不同類型的影像作品。

Urban Nomad城市遊牧影展,明年再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