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相愛相親》生活在一起,就一定是愛嗎?


2017年,張艾嘉憑著這部電影第九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也是目前的入圍次數最多的紀錄保持人,當年除了最佳女主角,《相愛相親》還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劇本、最佳原創歌曲等共七項大獎,而張艾嘉也不只一個最佳女主角,她也身兼這部電影的導演及編劇,雖然最後《相愛相親》沒有拿下任何一個獎項,但無庸置疑是張艾嘉既《20-30-40》再次自編自導自演的亮眼作品,而張艾嘉再次拍攝了三個不同世代的女性,在家庭與愛情間的情感作為故事的命題。

故事發生在鄭州市,慧英的媽媽過世了,離開前她輕喚了一聲慧英,就是這聲呼喚,慧英覺得母親的遺願是想和父親葬在一起,她要完成母親的願望,讓她的爸媽能夠合葬,因此她決定要把父親岳子福的墳從家鄉遷過來,那個家鄉是父親的家鄉,在父親遙遠的家鄉,原來他還有一個指腹為婚的妻子,因為亂世紛擾父親跟這位「元配」根本沒見過幾次面,後來父親到了都市工作認識了慧英的媽媽組成家庭,直到死後入土從來不曾再回到家鄉過。

打算遷墳的慧英卻遭到阻擋,阻擋的就是當年岳子福的「元配」岳曾氏,曾氏當然也不是這個姥姥的名字,她是沒有名子的,家裡姓曾就叫曾氏,嫁了丈夫從夫姓就成了岳曾氏,姥姥一聲未曾改嫁,她連丈夫的一張照片也沒有,就守著他的名字過了大半輩子,好在丈夫死後葬回了家鄉,這次她說什麼也不肯讓,她和慧英在墳前起了爭執,這畫面被慧英的女兒薇薇錄了下來,成了電視節目的素材,慧英為了證明自己母親是父親合法的老婆而在政府機關中奔走,另一邊岳曾氏也只承認自己是岳子福為一的妻子,死也要守著墳。
 

這部電影中透過「姥姥」與「慧英」製造衝突,「薇薇」卻意外成為兩人之間的緩衝帶,這三個不同年紀也不同身分的女性交疊了對於愛與情的提問。

「相親相愛」這句話我從小聽到大卻也沒有察覺有合不妥之處,但張艾嘉意圖透過這部片子去對於華人社會的情感價值作提問與挑戰,為什麼是先相親再相愛?為什麼不是「相愛相親」?這既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更是世代間出現的衝突,電影中的慧英始終覺得她父母才是真心相愛的夫妻,因為她們這一輩子都生活在一塊兒,兩人自由相識相戀組成家庭。

  「誰說生活在一塊兒,就是相愛呢?」

慧英的老公半抬槓的這麼說,電影裡面不只是岳子福的婚姻糾葛,慧英身為一個屆齡退休的老師,她和丈夫的關系彷彿也藏了一個中年危機,那個危機也許就是樓上劉若英飾演的王太太;薇薇雖然還沒結婚,沒有婚姻問題,但她卻對男朋友阿達沒有安全感,阿達是個四海為家的樂團歌手,原本要一路到闖到北京去,卻因為遇見薇薇而在鄭州留了下來,但她不曉得阿達的愛是不是真心不假,她也很擔心突然哪天阿達便會離她而去。



他們兩母女的故事倒也俗濫,但沉默固執的岳曾氏,她是個從未見過丈夫的妻子,這個年邁的女性可就特別了,她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在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看來不可思議,但在那個為了守寡的女性立貞節牌坊的年代,這樣的事情可不曾少過,她等岳子福等了幾十年,就只有族譜上面寫著他的名字,這對她而言以經是有名有分、名正言順了。

到底誰認定的愛才是真實的呢?真實的愛跟法律承認與否有關連嗎?或者反過來問,誰的愛是不真實的呢?張艾嘉從劇本中設計了交錯的衝突與和解,爬梳了三個女性不同價值觀念的磨合,其實岳子福和慧英她娘都已經走了,堅持不願放手的也只是未亡人自個兒的糾結罷了,愛情到底怎麼如此複雜呢?


導演張艾嘉在一篇訪問中說:『為什麼一定要講『什麼叫做真愛呢?』你的『真』字怎麼去分辨呢?難道你不能去感受嗎?你覺得他是真愛,你敢說他是真愛他就是真愛嘍!因此有時候我也很怕去講這麼一個很大的題目。我們應該要用自己的心去感覺才對。人最好能夠不活在人家的故事裡,而是能夠真真實實地活在自己的生活裡面。』

電影的最後設計是如此的微妙,三個人的問題能夠解決並不是仰賴自己,反而是因為她們彼此產生的摩擦讓各自找到了相同的答案,電影最後從愛的矛盾與責任聚焦回到女性的和解上面,每個人都各退了一步就讓彼此的空間寬闊了,整部電影一如張艾嘉的溫情與平淡,只有最後那場大雨,淋碎了姥姥對於丈夫的愛與等待,那一幕真的讓人紅了眼眶。有些導演喜歡嘗試許多不一樣的多元題材,有些則否,像張艾嘉把女性與愛的故事拍到了極致,幾乎沒有人能拍出比她更了解女人的作品了。


本片可在愛奇藝電影頻道收看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