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奇蹟過了十年,台灣電影維持現狀或是停滯不前?

2008年夏天,一部電影上映了,那時候誰也沒有注意到它,822日首映的第一天票房46萬,首周末210萬,和當年最賣座的華語片《色,戒》首周票房2585萬相比,甚至不及十分一。按照電影票房走向,首周表現幾乎決定了最後的票房成績,隨著上映時間愈長、放映廳數也愈少,票房自然漸漸往下掉。

然而,這部電影的票房卻出乎意料地逆勢成長,第二個周末票房開出400萬的成績,又隔了一周,在上映將滿一個月時,竟然竄升為票房冠軍,這時大家開始注意到這部電影,它的聲勢大漲,一路長紅,創下國片史上最高的周末票房,到最後這部電影總計蟬聯了八周票房冠軍,總票房高達5.3億,至今仍是台灣電影的最高票房紀錄保持者。

沒錯,那部電影正是《海角七號》——台灣電影界的傳奇。
「海角七號」的圖片搜尋結果

  
光陰似箭,轉眼間那段我們曾親身經歷的傳奇已經十年了,當年《海角七號》的光輝至今仍然閃耀,它用獨特的在地化、喜劇、音樂等元素,帶起了台灣的國片風潮,魏德聖不只還清了負債,後來也完成史詩級作品《賽德克.巴萊》,但十年來再沒有國片能再超越《海角七號》創下的超高票房紀錄,有人說這是海角魔咒、也有人說那是奇蹟。《海角七號》的成功是意外奇蹟?10年來台灣電影從它的光輝走出來了沒?
  
回過頭來看,在《海角七號》以前,除了李安導演的《色戒》與《臥虎藏龍》外,幾乎沒有華語片在台灣的票房能破億,《海角七號》的成功帶給當時低迷已久的台灣電影一個莫大鼓舞,短期效益是兩年內,有更多資金願意投入電影中,例如豆導鈕承澤的《艋舺》就花了不少錢在電影美術上,同樣主打在地文化,講述的是萬華街頭兄弟的幫派故事,不僅票房突破兩億,還獲得多項金馬獎。然而,同年的《愛你一萬年》、《戀愛通告》也試圖結合愛情、音樂和喜劇,卻因為故事不夠在地,而沒有獲得太多迴響。

之後,國產電影的「在地性」一部比一部更強烈,也開始瞄準賀歲檔期。
2011年葉天倫導演的《雞排英雄》,抓來了很多在地性的元素,即使湊合在一起慘不忍睹,還是靠著賀歲檔期的大力宣傳勉強賣出1.4億,之後豬哥亮也成為賀歲片必備元素,2013年的《大尾鱸鰻》,讓「搞笑」被特別的放大,在地文化則漸漸被忽視,也開始出現一些輿論認為國片的觀眾文化素質低落,原本那個引以為傲的在地化,成了負面的侷限。部分觀眾「拒看國片」又開始悄悄復現,而「支持國片」成為民族主義的感情用事。
「艋舺」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幾年的台灣電影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海角七號》的成功,只是一個例子,證明台灣這塊小島上也能拍出一部好的作品,但不代表著所有台灣的電影都是好作品,回想起《海角七號》,你還記得當年為什麼會被他感動嗎?是因為茂伯的真情流露?因為阿嘉的重新振作?還是因為那封穿越時空的書信?或是電影裏頭的歌曲觸動了你?
  
《海角七號》的故事背景在屏東恆春,飯店重金禮聘日本歌手想促進觀光,為了湊出一個在地樂團,於是臨時找來了原住民警察彈吉他、機車行黑手打鼓、小學五年級的女孩來彈鋼琴、賣酒的業務彈貝斯、台北打拼失敗的阿嘉當主唱,再加上80歲的郵差茂伯硬要拿月琴上台表演,這個雜牌軍一開始完全是一團亂,花了好多時間磨合才漸漸上了軌道。
  
劇本安排了許多不同背景的人物,每個角色之間都帶著自己的故事,無論從宗教、種族、世代、語言等方方面面,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在排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音樂裡面、爭執、吵架、衝突不斷,到最後他們克服了一切,一起站上舞台做出最好的表演。

這正是台灣這座島嶼一直在發生能的事情不是嗎?外省人、日本人、原住民、客家人、新移民...每個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語言、文化和知識背景,但我們都生活在台灣,消彌界線跨越隔閡成為好友。我想電影真正感動觀眾的,或許不是音樂或愛情,而是這個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有原住民、漢人和日本共同努力組成的樂團,台灣就是一個雜牌軍,一個擁有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尊重、精彩無比的雜牌軍。

正因為台灣人組成的文化多元豐富,才迸發出現各式各樣不同的電影和故事。我認為,比起創造出票房數億「多元」的電影,一個能創造出「多元」異質作品的產業環境更加重要,除了上面提到的愛情喜劇外,這幾年台灣也出現恐怖鬼片《紅衣小女孩》、熱血運動電影《KANO》、生態紀錄片《看見台灣》等,紛紛引起許多觀眾的迴響,這些電影都是島嶼開出的不同的花朵,帶有濃厚的本土氣息、吸引了各自的觀眾。國片的好,不該只剩下「愛台灣」的情感口號,好的國片也不能完全去除掉台灣的多元文化脈絡。

 ç›¸é—œåœ–片
  
單從國片的票房來看,這幾年國片市場很像開始萎縮,但我認為,會有這樣的變化,是氾濫消費「在地搞笑」幾乎到了極限,觀眾和電影是彼此互相培力的角色,單靠複製與仿擬並無法創造成功,電影得透過尋找自己作品的特色,進而培養出那群會喜愛不同作品的觀眾,而觀眾也會用市場的外部效應,回饋給電影製作人一些想法,我們不該每一年都期待著的奇蹟出現,那並非常態,對於電影的長遠發展來看也並不健康。
  
電影產業的健全並不容易,好電影除了要有好劇本外,還要有演員、導演、攝影、製片等許多優秀人才,好的產業環境和資金連結在一起才有機會能誕生健全的電影產業不僅要訓練專業的人才、開發不同的題材,還要培養新的觀眾。

過去,台灣電影產業因缺乏資金沒有太大的規模,多以導演或製片為主的工作室,當有新血要投入電影產業時幾乎是從零開始,大家單打獨鬥各憑本事,缺乏讓經驗與資源能傳承及分享的管道,新進的電影人常常要走前人走過的冤枉路。

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電影公司漸漸做出了體制,但這只是一個開始,舉例來說《紅衣》系列、《目擊者》或電視劇《麻醉風暴》及《川流之島》等都是叫好叫座的作品,而這些都出自瀚草影視之手,還有製作過《艋舺》、《總鋪師》、《健忘村》、《翻滾吧!阿信》及《軍中樂園》的影一製作,另外還有像是華文創、中影、植劇場等等,台灣的影視產業正待成熟。

「大佛普拉斯」的圖片搜尋結果
  
《海角七號》至今已經十年了,當時進入電影的新血逐漸成熟、當時投入電影產業的資金漸漸發酵、當時開始愛看電影的觀眾仍在看著電影,市場、觀眾、產業用用了十年的時間,從那個過熱的情緒中,慢慢提煉出更多更好、更不一樣的電影,像是柏林影展泰迪熊獎的《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以記錄母女對話帶出性別議題,金馬獎最佳影片《血觀音》導演楊雅喆拍出獨特的女性政治寓言,《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導演九把刀拍出了青春的黑暗面,《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以旁白及黑白畫面,拍出了前所未見的黑色喜劇。
   
周杰倫和魏德聖導演明知道歌舞片的難度之高,仍為圓夢做出《天臺》和《52Hz我愛你》;陳玉勳的《總舖師》、馮凱的《神廚》用精細的方式留下了台灣料理的氣味;《軍中樂園》裡面,鈕承澤導演試圖透過電影補齊一段被遺忘的庶民歷史,這些電影也許沒有在票房上成功,但它們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記憶,帶給社會新的觀點。這些電影都在挑戰不同類型電影的界線,因為充滿了可能性,這才是電影能吸引更多人願意一塊打拼的原因。

很多人說台灣的市場很小無法養活電影產業,但實際上在國際化的今天,市場早已沒有界線,台灣電影從來沒有停止向亞洲甚至全球學習,像是盧貝松(Luc Besson)的《露西》、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沉默》,不只是拍攝台灣地景也聘僱本地的演員及工作人員,讓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和國際團隊交流,看看國際團隊如何完成一部電影。
 
《我的蛋男情人》、《痴情男子漢》、《盛情款待》、《接線員》等國片劇組也走出台灣,到海外取景拍攝,向國外的影視產業取經,試圖努力創造出跨越國界與文化隔閡,全球觀眾都會有共鳴的台灣電影。

《海角七號》像是一個重要的里程,替台灣電影注入了新希望,讓後來的作品更在地、更多元、更多人關注,相信未來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幫國片貼上愛台灣的標籤。讓電影回歸到電影本身,讓電影的故事能被理性討論,當過熱的民族主義色彩被卸下之後,反而能讓真正的好作品被更多人看見。台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裡舞台上也必然會有台灣電影。
 
「海角七號」的圖片搜尋結果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