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女王:雙后傳 Mary Queen of Scots》女王當自強


《雙后傳》這部電影去年底在社群網路上引起了不小的討論,先是片名與海報仿擬中國宮鬥劇風格讓不少鄉民大酸不滿,後來環球更改海報設計,但這部電影的宣傳節奏卻因此出現狀況,檔期從原先公布的2018年11月延到12月,海外評價不高又延到1月卻強碰另一部電影《爭寵》,後來奧斯卡入圍失利錯過了獎季最後竟宣布撤檔,讓觀眾、片商都白忙了一場。


Saoirse Ronan是我很喜歡的演員,因此當宣布撤檔時,內心也是有點失落。不過,當我看完電影後,馬上知道為什麼這部電影會雷聲大雨點小、胎死腹中。它錯過了奧斯卡,真的不能算是一個遺珠。

傳訊時代多媒體發行的DVD,比電影海報多了一個標題蘇格蘭女王,其實就是英文片名的意思-蘇格蘭的瑪麗女王。整部電影確實更像專注講述瑪麗女王的「單后傳」而非雙后傳。

過去,伊莉莎白一世的歷史與功績多次被拍成電影,然而她在這個故事裡面只是一個陪襯,這也是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她拍的雖是大家都知道的歷史,卻取材一個獨特的面向。

還記得鹿刻在《真寵》的電影筆記時幫大家複習的英國史嗎?

亨利八世為了離婚與天主教廷決裂創立英國國教,經歷了六段婚姻生下了愛德華、瑪莉、伊莉莎白三個小孩,亨利八世死后,9歲的愛德華先登基為愛德華六世,但短命的他只活到15歲,1553年瑪莉一世稱后,恢復天主教並進行宗教迫害,後世稱為血腥瑪莉,統治不到五年就因病過世,也算老天有眼。

1558年,25歲的伊麗莎白一世登基,身為新教徒的她改採溫和統治,實施宗教和解並對內政外交積極且謹慎,她周旋在西班牙和法國兩大強權之間,並帶領英國從一個小島國成為戰勝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泱泱大國。

嚴格來說,這不算是英國史,而是英格蘭史,如果要寫英國史,可能還要加入「蘇格蘭」的歷史,卻長期遭到忽略。

英格蘭9歲大的國王登基並不稀奇,1543年,才出生6天的瑪麗就加冕為蘇格蘭君主。這個瑪麗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角,是蘇格蘭的瑪麗女王,因為實在太年幼,國政都是交由母親與親王攝政。

1547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以《格林威治條約》要求瑪麗嫁給他兒子愛德華,然而蘇格蘭仍是虔誠的天主教信仰,因此蘇格蘭議會拒絕單方面的婚約,亨利八世便以此為藉口出兵蘇格蘭,蘇格蘭攝政王室求助於法國,瑪麗因此被送往法國,許配給法國王子弗朗索瓦,當時瑪麗5歲,而佛朗索瓦才3歲,兩個小孩甚至還不會玩扮家家酒就已經結婚了,還是姊弟戀。

1560年15歲的佛朗索瓦去世,18歲的瑪麗守寡,蘇格蘭將因此歸附於英格蘭,當時掌權的已經是伊莉莎白一世,但瑪麗不願意讓出蘇格蘭,因此她決定返國,電影就是從這裡開始演的。

瑪麗重新掌權後影響了伊莉莎白統一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計畫,因此英格蘭派兵向她招降,並在蘇格蘭境內煽動人民起義反抗,然而卻敗給了名義上已經當了18年的蘇格蘭女王瑪麗,瑪麗願意向伊莉莎白談和,但有條件:她要求伊莉莎白將她列入王位繼承人,若伊莉莎白無子嗣,則由她繼承王位。

其實這個約定根本欺人太盛,瑪莉早就看準年近30歲的伊莉莎白將會是個不婚不孕的老處女,當時的英國人民稱伊莉莎白為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在信仰上,瑪麗是天主教徒,伊莉莎白是新教徒,然而兩位女王都採取同樣的寬容政策,並且都運用高超的交際手腕在國會與國際間保持權力核心的穩定。

我自己是覺得瑪麗有點在學伊莉莎白如何做一位女王,不過她仍略遜一籌,正如同其他優秀的女性一樣,敗在男人手上。瑪麗拒絕與伊莉莎白的心腹做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政治聯姻,她自作聰明的嫁給了達恩利勛爵-亨利八世的姊姊的外孫-血統上算是伊莉莎白的外甥,且兼具了蘇格蘭與英格蘭的王室血統,自以為能反將一軍。

然而,這段為了鞏固政權的婚姻並沒有想像的幸福,而一段婚姻的不幸,確實影響了瑪麗統御下人的能力,且因為她已婚,制度上有了國王,然而國王卻不擅管理國事,進一步導致蘇格蘭的國力的坍頹,瑪麗沒有了伊莉莎白那樣孤獨的堅貞,把自己的婚姻做為爭取王位的手段,卻反過來被男性所掌控。

1567年,底下的群臣對外放消息說瑪麗是個外遇的蕩婦,並密謀暗殺了達恩利勛爵,國王沒能保護王后,王后也沒有保護國王,群臣反抗瑪麗的政權,並綁架達恩利與瑪麗的兒子,瑪麗自己失去了蘇格蘭,逃亡到英格蘭,與伊莉莎白見面。
「要提防這些男人,得到他們的愛,不等於獲得他們的尊敬。」
整部電影著重在瑪麗女王如何重掌政權,並與伊莉莎白兩人互耍心機,但她卻沒有注意到,也許伊莉莎白不是真正的敵人,也許伊莉莎白跟她一樣,都只是想要蘇格蘭與英格蘭可以統一,希望英國富強,希望人民無論宗教、性別、血統都可以富足而安樂,最終瑪麗僅當了7年的蘇格蘭女王,而伊莉莎白則統治英格蘭45年,因伊莉莎白無子嗣,死後由瑪麗當年被綁架的兒子詹姆士繼位,統一了英格蘭與蘇格蘭,完成了雙后的遺願,開啟了歷史上輝煌的斯圖雅特王朝。

這無疑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女性主義電影,強而有力但收尾過於直接,缺乏了更多說服觀眾的思考方式,電影著重在瑪麗女王如何鞏固自己政權,我相信不只是瑪麗女王,甚至是英國的每一任女王,或者說全世界的女性統治者,要如何對抗男性的掌控,要如何讓自己不要變成魁儡,可以選擇像是伊莉莎白那樣「選擇當個男人」,若是如同瑪麗希望透過女人的特質,來堅守她的權利。這些台詞當然是編劇的內心話,不過,只是一面的否定男性,反駁的力量終究太單薄了些。
「我選擇當男人,婚姻很危險,男人總是貪得無厭。」
對我而言,一部好的歷史電影不只是需要對歷史的刻畫真實呈現,更重要的是必須找到這段歷史的當代意義,這樣的當代意義不只是政治權力勾心鬥角,讓人看得精彩過癮的情節,而是這段勾心鬥角背後反映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雖然中國不停出現許多宮鬥劇,然而卻始終沒辦法超越《後宮甄環傳》的原因。


確實《雙后傳》有當代意義,有女性主義,有同志情節,有和解共生,可惜的是,這些東西並不是從電影情節中生出來的,反而像是為了讓她有這些精神而硬要加進去的情節,不僅無法說服觀眾,更讓電影失去了原本的重量,讓有些人物的轉折與事件的發生多了一些斷裂的突兀感。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歷史電影,因為電影劇本是改編自John Guy於2004年出版的傳記小說《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真實的一生Queen of Scots: The True Life of Mary Stuar t》,小說有很大的虛構篇幅,到了電影可能為了戲劇效果又被誇大了一次,卻並沒有讓電影變得好看一些。

不忠於歷史對我來說問題不大,因為我對英國歷史也不熟,但不忠於歷史的目的是什麼呢?舉例來說,片中有幾位英國大臣由黑人飾演,這當然是不是史實,而這樣的原因是為什麼,導演只說:「我不會執導一部全白人的電影。」支持平權很好,不過,這樣的作法就像是設計一個擅於幫女王品玉的國王.婚後卻變成一個男同志一樣,非常的片面,幾乎像是在消費這些議題。

此外,歷史上瑪麗在法國長大,雖然是蘇格蘭女王,但沒有蘇格蘭口音,然而愛爾蘭人Saoirse Ronan卻花很多時間努力模仿過於明顯的蘇格蘭口音,這毫無必要的努力對於劇情沒有影響,甚至還減少了角色真實感。兩位女王沒見過面幾乎是歷史學者的共識,只為了增加戲劇張力安排了兩人見面,但這段見面的戲卻沒有如期發揮完整的戲劇力量。

問題不只是出在劇情虛構,劇情有政治對立的衝突,有歷史切片的視野,有女性當權的難關,也有過去幾乎沒在其他電影中看過的伊莉莎白女王的另外一面。然而,電影的手法有些狀況,劇情的主軸不夠明顯,也許想抓兩個女王的互動,重心卻傾向了Saoirse Ronan飾演的瑪麗女王,而可惜了其實更為出色的Margot Robbie飾演伊莉莎白的絕佳表現,特別是片中那場對手戲讓兩人的演技高下立見。

我起先覺得是節奏的問題,因為整部電影拍得像是BBC專題報導的時模擬情境的畫面,還會配上正經八百的旁白解說這個年代發生了什麼,雖然電影的妝髮、服裝很美,然而明顯失去電影該有的厚度,多了廉價感。

除此之外,我也看了DVD的特別收入,才知道那場對手戲是Margot Robbie收工前的最後一場戲,Saoirse Ronan開工的第一場戲,我想這可能才是兩人演技無法搭上的主要原因,一場失衡的對手戲,可惜了兩位傑出女演員的賣力,也難怪奧斯卡的評審沒有讓兩人入圍女主角的獎項。

而反觀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真寵》,同樣取材自英國歷史,然而卻忽略了歷史,只是透過歷史的設定來拍一個當代的故事,同樣是拍兩個女性的爭鬥。《雙后傳》中的兩人卻各說各話,劇情被歷史牽著走,即便抓住了一些歷史重要的細節,彼此之間卻沒有良好的扣合,我想這與導演Josie Rourke的背景有關,她是執導劇場出身,以劇場的方式執導電影不是不行,但需要有更完整的考量,相較於劇場,電影的場景需要更完整,情節必須更連貫,而這兩個部份正是這部電影所缺乏的。
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