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變與不變的《銀翼殺手2049 Blade Runner 2049》
這部電影是一部延續了《銀翼殺手2020》(1982)的續集作品,因為電影有諸多與前作相連或致敬的地方,因此我一直在想這部片對於這一代(沒看過前作)的觀眾能有什麼影響?他只是一部粉絲取向的懷舊電影,還是可以被獨立看作全新的另一部續集電影?
答案可能兩者皆是。雖然沒看前作也不至於看不懂這部電影,但我仍建議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可以先看過前作,會增加不少關穎樂趣,此外建議還能看以下三部前導作品,分別交代了這三十年間發生的一些事情與電影的劇情息息相關。
銀翼殺手 2022 大停電 Blade Runner 2022 BLACK OUT
銀翼殺手2036: 複製人時代Blade Runner 2036: NEXUS DAWN
銀翼殺手2048: 無路可逃Blade Runner 2048: NOWHERE TO RUN
銀翼殺手2036: 複製人時代Blade Runner 2036: NEXUS DAWN
銀翼殺手2048: 無路可逃Blade Runner 2048: NOWHERE TO RUN
故事背景設定在三十年後,不過這次的設定沒有前作如此科幻,可以說經過了三十年的世界也沒有什麼不同。我認為1960~1990年代是科幻作品最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這30年間世界各國都有許多優秀的創作人極力投身在對於未來世界的科技發展想像創作中,這也造就了許多經典作品。
舉例來說,我們最熟悉的多啦A夢是自1969年開始連載;喬治.盧卡斯也是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推出星際大戰STAR WAR三部曲;Stanley Kubrick的經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同樣在1969上映造成轟動(順道一提,1982的《銀翼殺手2020》也是由Douglas Trumbull擔任特效製作,在那個沒有CG特效的年代很多都要用真實的模型美術實體去呈現,他們當年的創意開創了後世對於電影的想像。)真的是不勝枚舉。
當年他們對於未來的想像天馬行空,至今也一一在科技的發展上逐漸實現,但1990年代以後經歷了全球經歷了金融泡沫,導致整個社會對於快速發展產生了遲疑,也間接影響了電影圈的創作風格,對於未來充滿想像的「寫實科幻片」幾乎沒有人繼續拍,取而代之科幻片是漫畫式的英雄電影,那樣的科幻就是一看就不可能真的出現在現實世界,而是透過另一種層面去傳達科幻片的意義。
不過其實這部片也有英雄電影的敘事模式,全片集中在主角K(Ryan Gosling飾演)身上,電影聚焦在他個體的心靈變化和沉重的命運上頭,這很挑戰演技,但我認為他完全做到了。
從電影第一場戲到最後,K身上的傷口重來沒有完全癒合過,總是帶著傷一言不發的板著一張抑鬱而冷酷的面孔,一直疲憊而痛苦的活著,就像是每一個我們來到世界以後面臨的日子一樣,命運不聲不響地把我們擊潰,當電影最後他躺在雪中的那一刻,我彷彿也跟著角色一起死亡或說「退役」了。
『你為什麼要為我做這些?』
在三十年後的這部片中銀翼殺手的任務與三十年前沒有不同-仍是獵殺叛逃的自由仿生人,但主角的自我認知已經改變了。這部片在我心中得高分很大一部分是源於他作為一部續集,還是相隔三十多年的續集,當年的孩子已經是中年男子,當年的青壯年也跟著哈里遜福特一起老去了。
電影一開始就給出雷利史考特版的前作這些年來爭議的答案-銀翼殺手也是複製人-這次電影仍著力在如何定義人的叩問上面,更進一步地擴張了這個問題,角色同樣是銀翼殺手,從『自我認知自己是人類的複製人』的芮秋到『自我認知自己是複製人的人類』的喬治。
其實這個問題在前一集早就隱性的存在,只是一體兩面到這次則被翻開來談,因為寫實科幻片最讓人玩味的地方在於,讓觀眾看起來像是在講一個虛構的未來世界,但其實就是反映現實狀況的當下問題,只不過用委婉的方式談論政治及社會議題,包括族群的歧視、包括隔離、還有現代社會的我們,人類身為生物的一種,「生存」對我們而言已經不是問題,真的問題或許是如何「存在」?
從前作中仿生人的「自覺」衍生到人們對於記憶的信任與情感的建立,這一集導演Denis Villeneuve仍不斷地使用〔舊照片]去向上集致敬,除此之外電影中的眼球和玻璃杯以及海洋的設定都能看出了他對於老科幻電影的喜愛,這其實沒有好壞,只是我個人覺得效果不大。
記憶對於人類的情感建立造成多大的影響,如果我們的記憶可以被植入被改造,那是不是情感也可以被移除被扭曲呢?說穿了複製人或是仿生人的新生,只是再再的回頭指向了同樣一個簡單卻永遠難以達到的價值-大家都同樣平等為人。
『大多數人的創作都無法擺脫自己的記憶,而完全沒有真實經驗的我,創作靠著全然的想像。』
污穢不堪的地球在三十年後依然如常,這裡仍然充滿了歧視,而且加州仍然在加州,就這點而言其實是毫無新意。他仍沒有試圖去觸及外星殖民地或者其他功能性複製人的樣貌,而是專注於人物的塑造,其他只提供些目眩神迷的新科技點到為止,從平面投影變成全息投影。
不過也有創新的部分,這次電影不避諱直接談論他們的愛情,更先進的科幻概念讓我不斷招喚出《雲端情人》的片段,當人工智慧不再只是機器人本體的設計問題,同時也是情感意識的問題,而當人類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虛擬的事物上,也能夠被稱為真實存在的人類情感嗎?沒有答案。
此外,他用了「夢」與夢中的木馬-也是在跟前作的獨角獸致敬-從前作人造動物的鱗片到真實樹木的植物質地,他反覆強調的是人類仍需要真實物質去搭建起存在於世界的認知,而當被造物也擁有了自然物的所有權時便擁有意識的轉變,「存在不只是意識的狀態,更是實質層面上客體與主體的對應關係」,我們會說『這是我的』、『這不是我的』,而這部電影反過來討論構成了是什麼構成了「我的」認知。
電影前半段的慢步調敘事和回溯讓我誤以為這部片會慢慢地解釋出上一集留給我們的諸多疑問和設定,但到後來發現他嘗試自己另開新局的提出了新的疑問,重新在「大停電」之後塑造一個世界,這裡頭包含了變與不變的時代轉換。
變的多是外在條件的轉移,不變的則是那沒有答案的叩問。
這部片從上集的尋找仿生人的造物者,到這次轉變成他要去探詢自己的父親,其實這些都是追尋自我的過程,都是從外在條件去建構內心宇宙的可能。
『難道你以為你就是那個人嗎?』
-7.5/10-
可能是時代關係,我覺得這部片比第一集好看一點點。不過,電影的獨立性是否完整成功我並不確定,畢竟有太多依附前作而產生的感應。這部片中最喜歡的當然還是Ryan Gosling,唯有他是脫胎於上集,即便獨立存在也是如經典且合乎邏輯,在戲中對於愛情的謹慎,對於自我的尋求,前後兩位Blade Runner的交手,到最後對於生命存在的漠然,他都詮釋得讓我屏氣凝神且無可挑剔。
那樣的完美無暇的殘破痛苦。這部電影一半的分數是來自萊恩,另一半則是他肩負起這樣經典作品的延續也是辛苦了。
說個題外話,三十五年過去了,當年雷利再拍第一集銀翼殺手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製作面的問題,其實續集從1999年就開始籌備,只是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問題,無論製片導演或劇本配樂都已經不同了,有很多好的作品也許來不及問世,而我們都只看見我們所能見到的事。
說個題外話,三十五年過去了,當年雷利再拍第一集銀翼殺手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多製作面的問題,其實續集從1999年就開始籌備,只是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問題,無論製片導演或劇本配樂都已經不同了,有很多好的作品也許來不及問世,而我們都只看見我們所能見到的事。
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嗎?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