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飢餓遊戲:自由幻夢(下)》努力為自己奮鬥 世界將與你並肩

想不到我把前面兩集寫的那麼難看,結果還是去看了最後一集,真是不可思議...



本片是改編自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的同名青少年冒險小說的青少年冒險電影,故事內含「反烏托邦」、「女性」、「抗爭」與「社會運動」等反威權意識。

真正的前情提要(?):

背景虛構了一個「施惠國」世界,類似極權共產國家的方式把國土分為十二區,每年須由各區選出一男一女的青少年到都城參加「飢餓遊戲」彼此殺戮,最後存活的一人成為勝利者,主角Katniss Everdeen和Peeta Mellark在第一集中,兩人同時倖存下來,逼迫政府改變遊戲規則,透過遊戲的直播讓全國人民看到她的愛與團結的力量。

第二集進行「大旬祭」,就是一個更酷更炫的飢餓遊戲,施惠國總統Snow希望拉攏Katniss,但她並沒有接受。(就這樣?對,就這樣。)

第三集人民反抗的戰火就爆發了,Katniss成為反抗軍的精神領袖,拍攝一些鼓動人民加入抗爭的影片,雖然她也不信任反抗軍的領袖,但迫於情勢也別無選擇,而可憐的Peeta則被史諾抓去當成人質,宣揚另一種價值觀,然後他就死掉了,第三集(上)結束。

最後一集,基本上也沒有什麼雷好暴了,我就直接切入想說的一些分析。

首先,劇情的設定上其實非常怪異的,重心一直著重在凱妮絲和彼得身上,幾乎沒有人打算認真打仗,雖然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但我一直覺得,整部電影都在拍凱妮絲少女心「愛得卡慘死」的荒謬感。

實際上作者或導演以表面的故事做為一種寓言,隱喻主角內部對於政治思想的決定,在青少年成熟的過程必然面對許多價值的選擇,很容易被激起熱血去抗爭,對抗極權,同時卻也會進入自我懷疑,因為每一件事情本來就都有一體兩面。

彼得的存在提醒了凱妮絲,反抗軍可能只是另一個施惠國,就如同一個正方體一樣,你努力的要把底面翻上來,另一面便又被壓在下面,整體而言等同沒有改變,而大多數的人們就像是棋子與籌碼,只能面對現實被翻來覆去,被煽動也被犧牲。

但凱妮絲不是一般人,珍妮佛羅倫斯太美了,她始終都沒有加入任何一個陣營,表面上她是反抗軍,但她的思考意志一直是獨立的個體,她做這些事不為了社會與國家,不為了史諾也不為了柯茵,只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她的愛人彼得)。



終於到最後,每一個區都起身反抗都城,總統史諾看大勢已去,只好再來玩一次飢餓遊戲(如果沒玩飢餓遊戲怕觀眾覺得自己沒看過這部電影)。為了營造一種結局的悲愴,就得讓幾個人死掉,通常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人,就是那種你看完第一集後,要看第二集時就忘掉的角色。

彼得終於不再瘋瘋癲癲,就連凱妮絲差點也就信仰了關於新政權的理念,以為殺了史諾就是自由來臨之日,就是希望降臨之時。實際上人們所要抗爭的不只是一個人,不只是一個扁平的惡意,不是那個被形塑出來刻意醜化的標的物,他可以輕易被顛覆、被取代,卻永遠不會消失。

整個系列來看,最後一集算是比較不差了,電影總歸而言用科幻和冒險等吸引大眾的元素,去包裝了一個理念,對我而言像是青少年成長的象徵,告訴年輕觀眾不要輕易的信任他者,唯一可以相信的只有自己,當你持續保有那個可以質疑他人的心就會發現,所有的極端都是一體兩面,道理很簡單,但我們卻很容易就變成那種令人討厭的大人。

遊戲已經結束了,即便你努力成為遊戲中的勝利者,也只是設計遊戲人所利用的幌子罷了。
-7/10-
又是一個青春結束的象徵,也會成為現在這群國高中生的共同回憶吧。回顧三部曲,電影本身總是被我吐槽,原因是他沒有成為一部獨立電影,就像是小說的附庸一樣,讓觀眾一頭霧水莫名其妙,但幾個元素的設計還是真的是有錢很敢花,例如美術和服裝,每一次都給了設計師很大的空間去拼裝創意,還有音樂,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都和流行音樂做了很好的行銷結合,例如Taylor Swift、Ed Sheeran等,這也讓後來許多電影找上歌手去幫他們製作配樂,總之就是流行文化大雜燴。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