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了嗎?《聽說桐島退社了/桐島、部活やめるってよ》

過去日本的電影一直不得鹿心(宮崎駿的動畫片除外),可能是因為日本多數電影敘事方法很像小說,情節展開的方式帶著文學鋪陳節奏,而且最後都會有很精準、略帶說教意味的收尾。不過,近幾年鹿刻看了好幾部會讓鹿刻有些許感觸的日本電影,我想日本電影和台灣電影或許面臨同樣的問題—「缺乏好劇本。」

然而,日本電影一直很擅長在文學領域尋找獲得好評的作品翻拍成電影,不管是動漫或者小說都一樣,像是《借物少女艾利緹》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瑪麗·諾頓的《地板下的小矮人》;《第八日的蟬》根據角田光代寫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

不過,日本文學本質和西方文學稍有不同,他們擅長的是描摹人性側寫社會真實的文學作品,特別著重細膩的情緒變化,特別是在二十世紀初發展出「私小說」,一脈相傳的創作精神也直接影響了日本電影後來的敘事手法和發展方向。

文學和電影是有一定關係存在的,2009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おくりびと)及2010年轟動影壇一時的《告白》(こくはく),前者是本木雅宏閱讀一篇《納棺夫日記》後有所感觸而製作的原創電影,後者則是改編自湊佳苗獲得本屋大賞的同名小說作品,對於人性的剖析、松隆子令人不寒而慄的表演,都令我印象深刻。

此外,去年也有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腦男》(のうおとこ),由生田斗真主演的絕美驚悚電影,上映後也有亮眼的票房成績,探討人性的作品做得爐火純青、深層的韻味和角色的內心剖析在看電影的後都有一陣一陣若有似無、似懂非懂的感觸。
《聽說桐島退社了》也是改編自文學作品,乍看這部片名讓我就有種,「干我屁事的感覺,桐島是誰啊?」的感覺,當時在上映的時候因為這名字就讓我對它相當感興趣,怎麼會有一部電影取種怪名子呢?一個高中生退社有什麼好拍成電影的?而電影要講的正是:「一個高中生退社了又怎樣?」

青春是荒誕、荒謬、可笑  無從說起又忽然結束的過程。

桐島是校園中的風雲人物,女孩眼裡的夢幻男友,男生眼裡的人生勝利組,校園裡幾乎沒有人不認識他,每個人都想要被他認識,於是故事從他開始。

電影交織在許多角色身上,有桐島的好哥們、桐島的排球社隊員,也有一群和他們在一起校花,有的則是和桐島沾不上邊,那些校園中沒沒無聞的平凡同學。就是沒有桐島本人。

桐島消失的事件,在他們身上發酵,直接受影響的、間接受影響的、還有完全不受影響的,桐島的消失對每個人的意義的都不一樣,導演透過角色間人際關係微妙的變化,勾勒出一個屬於每個人都曾有過的青春記憶,無論你的青春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度過,都會在電影裡找到似曾相識的劇情和心境,每個觀眾都可以找到自己投射在戲中的一角。

菊池宏樹和桐島是哥們,棒球隊的他是人人稱羨的成功者,有著正妹女友,帥氣外貌,運動天才,人見人愛。桐島的消失帶給他生命意義的失落,剎那間他才明白,其實自己並沒有真正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無時無刻都背著棒球社的包包,卻沒有臉見棒球隊的隊長,有一個迷戀他的女友,但他們的吻卻不帶感情,就連桐島消失所影響的友情並沒有太過深刻,他一整個生命都沒有,大家都以為桐島一定會跟他說自己的消息,然而,桐島什麼也沒有跟他說。

前田涼也是電影社的社員,同時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宅男,他和他的電影社夥伴和桐島幾乎是不同世界的人,沒有什麼人注意,連自己都不太確定自己的存在感,他們在意的只有他們認為的真實,看似可笑卻不斷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雖然充滿了別人的嘲笑和質疑,他們卻不改步調的獨自前進,他們並不在意桐島如何了,他們只是希望在日落前,能把握陽光把自己想拍的殭屍電影拍完,因為他們有夢想和目標,即便在沒人發現的地下室也不在意,他們不是那群明明面向陽光,卻不知所措的活死屍。

這部電影並沒有太過非主流的文藝,隱喻或象徵算是容易就能讓鹿看明白,校園中看似成功的人生勝利組,並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電影明確的說『為什麼我們要打球?』打球只是為了等桐島社團結束,桐島的消失換來的是他們生活意義的消失,而那群女學生中看上去光鮮亮麗卻是膚淺空虛,羽球社的宮部實果就說:『說真話她們也聽不懂。』

所以桐島到底是誰?電影到最後都沒有說,但我想每個觀眾心底應該都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了吧。

青春是單純而且複雜的成長過程,我們在那個歲月留下了部分的自己,也定義了自己的價值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位置,那些故事藏在心底,有些事情也難以再去說明,有些心境就連現在的我也未必能說清。這部電影沒有要去呈現夢想的偉大或者成功的價值,也沒有評斷人性的貴賤,他只是把青春的面貌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的連結和牽絆。

青春是永遠也說不完的故事,台灣有楊雅喆拍了《冏男孩》、鈕承澤的《艋舺》、易智言的《藍色大門》、林書宇的《九降風》和九把刀的《那些年》,而我不得不說《聽說桐島退設了》輕描淡寫的,就把台灣這些青春電影拋在了後面,關於青春、關於人,我們在總是在快要搞清楚一切時就已經結束了。
-7/10-
這部電影改編自2010年日本作家朝井遼的小說,由導演吉田大八集結了橋本愛、神木隆之介等年輕演員,帶給觀中最貼近人性的深沉小品,平平淡淡的,這才是最真實的生命。這部電影也為吉田大八贏得了當年的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作品及最佳導演,之後又繳出了《紙之月》、《羊之木》等傑作,奠定了他在日本影壇的地位。
最後附上主題曲《太陽依然升起 陽はまた昇る》MV是主角前田涼也(神木隆之介飾演)畢業以後當外送員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11.1 隔了五年後又看一次的補充心得更新於臉書



我很喜歡裡面有一段老師對他們說,「你們應該拍一些貼近生活的故事,朋友啊,愛情啊這類的題材。」然後兩個人面面相覷。

真的,真的就是這樣,不是每個人的青春校園都有豐富的愛情故事或熱血的友情發生,這也是為什麼商業電影被稱為類型電影。因為真實的人生是沒有公式沒有套路的。
「不要拍我了」
為什麼最後他會哭呢?是夕陽太耀眼嗎?還是說其實他終於發現「桐島」已經不會回來了?
有人說其實桐島死了。
我是覺得:他終於才認清自己,其實也沒有比這些拍電影的邊緣人好到哪裡去,他逃避著棒球社,那他到底揹著的是什麼?
「你們這樣不會摔車嗎?」
「你的包包怎麼那麼重啊?」
有人說這部電影把故事講的很隱晦很複雜,確實我第一次看也看不懂,但這次看完卻發現吉田大八導演真的好精準,電影的每一句台詞好像都經過精心設計一樣。
「從第四章開始,要更注意章節的連貫性。」
一部電影中的電影,用後設的方式重新拆解自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