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7日戰爭 ぼくらの七日間戦争》奮力抵抗現實、成長的日本彼得潘

「我是班上的邊緣人。」

熱愛閱讀歷史小說的中學生鈴原守,一直暗戀著青梅竹馬的鄰居千代野綾多年。千代野的爸爸因為議員的工作必須舉家從北海道搬往東京,眼看就要失去千代野綾的鈴原守突然鼓起勇氣,提議逃跑到大人找不到的地方,千代野同意了「逃跑七日」這樣提議作為自己17歲生日的成年禮,更找來了好幾位朋友,一夥人帶著食物與衣物躲進了附近郊區荒廢的舊礦場中。

《我們的七日戰爭》改編自日本作家宗田理於1984出版的同名小說,這本小說也是「我們」系列的首部作品,宗田理的「我們」系列後來出版了30多本的相關作品,不過台灣都沒有譯本。《我們的七日戰爭》的續集為《我們的天使遊戲》,當年系列作品在青少年間相當暢銷,這兩部作品也在1988年和1991年先後翻拍成真人電影,分別由菅原比呂志、山崎博子執導,宮澤理惠、菊池健一郎等人主演。


《我們的七日戰爭》可以說是80年代日本校園小說的代表作,也有文化評論認為是東京大學事件(東大紛爭)影響的日本文學作品之一。東大紛爭是一場發生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當時受到全球戰後嬉皮文化及中國文化大革命事件影響,從東京大學到全日本各地的學生發起將罷課抗爭,延續了一年多以後才落幕,包含村上春樹在內的多位當代日本作家都曾有相關經歷,而當年的宗田理已經40歲,也已經是相當暢銷的作者,因此他的作品較沒有強烈的反動,反而像是以旁觀的角度,以成人同理少年的方式把這樣的社會事件代入小說中。

原作小說的主要人物為中山瞳、菊地英志、相原徹等人,他們在東京下町區中學一年級某天集體罷課,在河邊的廢棄工廠建立了一個解放區,號召中學生共同反抗教育體制和大人的社會宰制,整起事件雖然沒有成功,一夥人也被學校拆散,然而他們很快找到新的方式重新集結,發起不合作的「天使運動」。

而動畫電影把故事背景搬到2018年的北海道郊區,雖然仍為了反抗大人,但簡化成比較容易理解的「不想搬去東京」,而且故事人物也被賦予了全然不同的任務,不僅如此,電影故事又與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的數場戰爭產生呼應,同時又進而放入了日本當代的東南亞非法移民、校園網路霸凌的議題,甚至是隱隱在牽扯了性別平權、地方創生的新興課題。

在看電影的當下會懷疑編劇到底有多大的企圖心,想把什麼議題通通放到故事裡面,炒成大雜燴,但後來我又覺得,這不就是青少年的生活嗎?除了遊戲、小說天馬行空的幻想故事,課堂的知識、社會的時事都是如此新鮮而具有吸引力,讓青少年的生活每天都充滿的難以預測的活力。



與其說是改編,還不說是取材,因為不管是人物、場景、情節,原作小說和動畫電影都有相當大幅度的不同,唯一相似的可能就是繼承了原作故事的核心精神-「都在講述少年們如何團結反抗大人的宰制。」其實說取材也不夠精準,因為在這部2020年的動畫電影中,鈴原守的神祕網友在最後一刻驚喜獻身,透過車子上的照片作為彩蛋,觀眾可以發現她正是1985年參與了「我們的七日戰爭」故事的女主角中山瞳,而動畫也由當年飾演她的宮澤理惠配音。

2020年的少年發起了屬於自己的七日戰爭,而他們反抗對象可能正是1985年宗田理小說時代的少年。在成為社會框架的中流砥柱以前,他們都曾用盡全力在體制外面撐開一個名為「解放區」的空間,在那裏不須服從命令、不必限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青春是永恆的反抗,這一代人反抗上一代人,下一代人反抗這一代人,永無止息。

我不斷言他是一部好看的動畫電影,特別是人物上的畫風其實有點粗糙,配樂又過於煽情,但他確實不甘於只做一部原作改編的「粉絲向」作品,畢竟那些1985年看過我們的七日戰爭的讀者,現在可能也都40、50歲,成為這個世代的當權者,他們或許成為了動畫電影裡面的議員、工程公司的主管,他們或許早已忘記青春的反動是什麼感覺,而這部電影一方面企圖招喚這些「陳舊」的讀者往昔的記憶與熱血,另一方面又希望帶給當代的少年觀眾具體的啟發。

這樣的故事擺放在以「有禮」(做作)而聞名世界的日本社會中有更具體而微的意義,所有的成長都在學習假裝,學習說謊,當我們再也不會輕易說出實話的那一刻,我們變成為了真正懂事的大人,卻也失去了最珍貴的自我。1985年的宗田理已經58歲,卻仍想告誡18歲的少年們要小心長大,「青春是世界僅存的解放區」,這是一部能讓人找回初心與勇氣的電影。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