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淺談Rave文化:《地下狂熱趴 Beats》我兒子很乖,都是銳舞帶壞他?
青少年是永恆對抗的群體,每一代的青年都在對抗上一代的青年,而愛Love與和平Peace是不變的手段,所對抗的對象是階級、制度與壓迫。
要談《地下狂熱趴Beats》這部電影,不能只是談這部電影,而必須談談背後的核心文化-Rave(電影譯作銳舞,也有人譯成瑞舞),Rave這個詞彙有狂歡的意思,而詞源於1960年代倫敦城南外來移民社區指稱派對的厘語,這樣的派對不是常見的溫馨家庭派對,而是那種音樂會蓋過人聲、節拍快速的狂歡派對,現在多數夜店的氣氛就是從當年的銳舞派對衍伸而來。
英國流行文化可說是象徵了整個20世紀後半段,而其中青年文化的演化,又被稱為英國的青年文化革命,「RAVE」約在80年代末開始在英國的音樂圈成為流行,不僅只是年輕人間的潮流術語,更連帶形成一種文化,其中包含了音樂風格、藥物與酒精、違法及徹底解放自我的舞蹈形式。
與其說銳舞文化導致快樂丸席捲英國,不如說兩者相輔相成的演進,單把銳舞看做是違法的犯罪其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銳舞負面形象主要是被當時媒體所引導所造成的,後世重新檢視銳舞文化更指涉的是音樂風格,也就是後來一直到現在仍席捲全球的電子音樂的前身之一,當時英國派對的主流電子音樂風格又被稱為迷幻浩斯(Acid house),而這樣的音樂除了催化藥物與酒精的反應,更能如同快樂丸一樣讓人上癮,使得「銳舞」成為青年之間的密語。
銳舞之所以能成為文化當然有其核心,主要又以PLUR(Peace、Love、Unity和Respect)為主,無論是銳舞的音樂特色、精神元素都在這部《地下狂熱趴》裡非常強烈的呈現出來,如同所有代表的青年文化一樣,銳舞成為了一種反抗政治的型態,同樣引起了衛道人士與政府的擔憂。
當年的英國政府認為銳舞派對導致濫用藥物與青少年犯罪,於1991年制定了《娛樂懲戒法案》,無照舉辦銳舞派對及倉庫派對就會被違法取締,1994年更實施《刑事司法與公共秩序法》其中明確敘明,只要超過百人以上且撥放「主要以連續重複節拍(repetitive beats)的音樂」就算是銳舞派對,警方有權拘捕主辦及參加銳舞的人,可以從這條極具針對性的法律看出當時政府對於銳舞的高壓管制,更理解這項活動在青少年間的影響力,而電影就是從這裡開始。
主角Johnno就是一個接觸到銳舞文化的普通高中生,在超市打工,媽媽的男友是一個白人警察,而他外表看上去就不是白人,Johnno的朋友並不多,Spanner是他很要好的兄弟,但Spanner的哥哥是地方有名的問題人物,因此Johnno的媽媽與男友不喜歡他們兩人來往,總覺得「他很危險,會把你帶壞」。
非常典型的爸媽煩惱,他們為了讓兒子脫離這裡的交友圈甚至要趁他高中畢業這年搬家,搬到新建的「美好」社區,要讓Johnno踏上所謂的正軌道路,Johnno當然不想要搬離開這裡,但他也沒什麼辦法,他乖巧、溫馴而膽小,除了和Spanner在一塊撒野的時候,他們是最好的夥伴。因此,他雖然「理性」的知道銳舞派對可能會讓他們惹上麻煩,他也會讓媽媽與男友失望(甚至是被他媽的男友逮捕)但他仍無法拒絕Spanner,半被迫上車,go to the RAVE。
電影的劇情真的沒有什麼需要多說的,因為那並非這部電影的重點,這是一部非常私人的「私電影」。「私電影」,又稱「個人化電影」、「自傳式紀錄片」,主要的特色是題材與自己的經驗非常緊密,多以第一人稱視角去完整呈現整個故事的細節,不過雖說是講述非常personal的經驗,卻可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過如此私人的私電影了,而且一直到電影最後我才意識到這是個真人真事的經驗,但我沒有搞懂的是導演並非是主角,而是我不知道是電影裡面的誰,我猜測應該是這一點而讓這部應該是私電影的電影,變得有點私電影以外的東西,像是音樂史的呈現,不過我之所以仍把他歸類在私電影,是因為他不去講背後的歷史脈絡,只是呈現歷史脈絡中的人物位置。
對我而言,確實把《地下狂熱趴》看作一部英國青少年史的音樂縮影。電影全片以黑白呈現,更顯示出他的歷史復古感,而全片唯一出現色彩的部分,是在兩個人物吞下快樂丸以後到被捕以前最RAVE的過程,那也是這部電最大最大的看點,有些媒體認為他是《猜火車》的繼承者,我想是因為他們透過獨特的影像創意來呈現嗑藥以後嗨翻天的情緒狀態,不過就這個部分而言我確實只能很冷淡地旁觀而無法感受,除了我本人完全沒有接觸過藥物以外,我甚至對於酒精與香菸也是敬而遠之。
我當然知道這樣失去了作為一個青少年應當經歷的重要過程,但正如同電影裡面的Johnno一樣,我們大部分的人都需要一個推自己一把的Spanner,而多數的我們還來不及遇到,可能就已經錯過相遇的機會,Johnno此生只經歷了一次RAVE的經驗,但那可能成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記憶,包含了被警察痛毆、還有入獄。
這部電影作為私電影,除了呈現一個平凡男孩與朋友共同見證RAVE派對的震撼與洗禮,另外就是青少年對於同儕、家庭與自我的猶疑,Johnno在電影中多次在離開與陪伴中掙扎自己要不要蹚這渾水,他其實可以選擇放生Spanner、選擇害怕回家、選擇不會開車、選擇不吃下那顆藥丸、選擇中途逃跑,但他沒有,他選擇跟著Spanner一起瘋、一起跑、一起冒險、一起銳舞。
父母也曾經做過孩子,曾經年輕,怎麼可能會不知道從來沒有誰帶壞誰這件事情,因為對青年而言,這是Unity和Respect(也就是中文語境中的義氣),與其討論誰帶壞誰,也許該退一百步來看,這個社會所侷限的「好」,是不是某些人訂定的規則,剝奪了愛與和平的權力。
RAVE的文化並非憑空出世,他奠基於二十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達達主義,特別是60年代風靡全球的嬉皮文化及英國的普普藝術等潮流,最終RAVE也影響了世紀末一代的青年,例如村上春樹1987年出版的《舞.舞.舞》:
「只要音樂還響著的時候,總之就繼續跳舞啊。我說的話你懂嗎?跳舞啊。繼續跳舞啊。不可以想為什麼要跳什麼舞。不可以去想什麼意義。什麼意義是本來就沒有的。一開始去想這種事情時腳步就會停下來。一旦腳步停下來之後,我就什麼都幫不上忙了。你的連繫會消失掉。永遠消失掉噢。那麼你就不得不在這邊的世界生活了。會漸漸被拉進這邊的世界來喲。所以腳不能停。不管你覺得多愚蠢,都不能在意。好好地踏著步子繼續跳舞。」
此外,特別想提一件事,當時仍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其實也深受Rave文化的影響,而回歸中國後的香港政府為了讓青少年轉移文化潮流,在2000年代大力推動日本流行的ParaPara,舞蹈、音樂風格就像是郭富城的《對你愛不完》,這也間接讓日本文化成為當年的亞洲文化潮流,從歐洲到亞洲,其實都能看出政府伸手進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手段,但兩者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雖然我並非文化研究的專家,但這些文化演變脈絡真的相當有趣。
延伸閱讀:
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嗎?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