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牆角的【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可能遠比你想像中的還要有趣
"為何我以及我愛的每個人總是會選擇那些看輕我們的人?"
"Why do
I and everyone I love pick people who treat us like we are nothing?"
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我們削掉那些本身靈魂上突出的角,去補足自己與人不同的空洞,能夠使自己在別人眼中正常一點,我們終能找到自我,不過在找尋的過程中已然改變。
本片改編1999年出版的自同名小說,小說作家史蒂芬.邱博斯基Stephen Chbosky也親自擔任本片導演,就像台灣的九把刀或中國的郭敬明一樣,把自己多年前的作品翻拍成電影,本片拍攝於2010年,是一部相隔十年之後導演的再創作。電影和文學在不同之處可說相當遙遠,但在相同之處卻又相當微妙的契合,可以說他們相互補足,也可以說他們近乎吻合。Stephen Chbosky早年從事小說創作,28歲便完成《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而成為暢銷作家,之後改從事電影劇本,甚而進一步成為了導演,而且也完成的一部很好的作品,確實是相當難得的。
小說原本是用特別的書信體方式書寫,電影也保留了此一特點,主角是一位即將升上高一的査理Charlie,他在新的環境中試圖展現出有別與國中以前的自我,他希望自己能夠踏出那一步,青春時候的靈魂總是繽紛而混濁,追尋自我也懷疑自我,尋求情感上的對話與依賴,跨出第一步的決心是非常困難的,別人無法拉你也不能推你,你不再屬於誰的弟弟或者是誰的小孩,自我成為獨立的個體,惟有自己認為做得到了,才踏得出去,在一場球賽中他認識了派翠克Patrick和珊姆Sam,還有一群和他們一起在劇場工作的、人們眼中的怪咖。
或許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人是真正所謂正常的,我們都只是裝作正常的怪咖,只是看看誰裝的和其他人比較像而已,當你發現你在另一個怪咖面前不需要假裝時,可以暢所欲言時便會發現,終於找到了一面屬於自己的牆壁,能成為一朵開在上頭的花,當你遇見了一個人會認真聽你說話,而非只是開開玩笑嘻嘻哈哈的閒聊,他甚至能夠注意到連你自己都沒察覺到的微妙時,感覺就對了,你於是知道不必再裝飾自我。
"我很想吃奶昔
I just really want a milk shake. "
I just really want a milk shake. "
"好吧,查理,讓我來做奶昔
Okay Charlie ,let me make the milk shake."
Okay Charlie ,let me make the milk shake."
Wallflower,電影把它翻譯成壁花,在中文語境中確實充滿想像,如果你有空去google翻譯一下,你會發現他指稱的便是"局外人",看似毫不相關的人物卻仍然存在,可能不曾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認真回想之後卻會發現他幾乎出現在每一段回憶,他也許不擅於表達內心想法而讓自己看起來沒什麼主見,他可能過於壓抑而顯得沉默而內向,不過如果一經觸碰,他小心翼翼保護著的內心將會比你所能想像得更加不可思議,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想像中最好的樣子,而他選擇最原本的樣貌,面對的承擔比其他人逃避的還要複雜。
"我從沒想過會有人注意到我
I didn't think anyone noticed me."
I didn't think anyone noticed me."
"我們也沒想過還能遇到像你那麼酷的人Well , we didn't think there was anyone cool left to meet."
成長的過程從來不單單屬於愛情或者友情,這比我們所能想起的過去都來的複雜,關乎於一些秘密、歸屬、團體、自己、家庭、勇氣、改變、甚至更多更多曖昧到難以形容的問題,這些問題未必都能找的到最適合的答案,就像在世界上要找到一張屬於自己的床一樣困難,但我們經過了幾番的練習與嘗試然後就漸漸不在其中打轉了,可能我們長大了,可能我們找到了自我或者放棄尋找了,在這部電影中多多少少都能看見鏡子裡面自己昔日那些不太平衡的身影,可能關乎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和徒留遺憾的情感記憶,雖然酸酸的,至少能繼續回味著。
文學、電影、音樂,這三者在我心中的地位實在是難分難捨,最為神奇的是,這部電影找到了一個足以融合的空間,並且攪拌得恰到好處,電影一開始就是一首The Samples-<Could It Be Another Change>,其實我沒有聽過,但當那段旋律與歌詞飄入腦海,我就已經開始在思考,我要用怎樣的文字去形容這部片令人輕鬆而滿意的配樂,含苞未放的星星靜靜的搖滾,電影中的配樂大多屬於80年代的高中記憶,他們十七八歲,他們邊聽邊唱然後搖擺,除了前面說的還有David Bowie -< Heroes>、The Smiths - <Asleep>等等,我認為這部電影並非什麼無與倫比的曠世巨作,但他各項元素間的搭配非常恰到好處,例如演員之間其實都沒什麼太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儘管是艾瑪.華生Emma Watson和羅根.勒曼Logan Lerman兩位天才童星,都表現得平凡,卻也因為這份平凡而讓這個作品減一分則太瘦增一分則太油,呈現出來的情感相當真實,觀眾進入,應該說非常貼近於角色能感受到胸口的起伏。
"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Well what did you want?"
Well what did you want?"
"我只是想要你快樂
I just want you to be happy"
I just want you to be happy"
我不想成為誰暗戀的對象,我希望的是人們喜歡真正的我。
我了解真正的你。
電影沒有說的是,我可能不了解真正的自己。
"我們只接受自已認為應該得到的愛情We accept the love we think we deserve."
這篇心得應該是我到現在寫過最掙扎的,對於立場或者是態度偏頗的文字,電影的最後有一段話,因為很長我只打了幾句,翻譯起來也怪怪的,就留給你自己感受了,我想把這篇文章送給那位在我生命中的壁花男孩,也可能是某一段日子的自己,我希望你能知道,對我而言,你不是一位Wallflower,我在這,這一切正在發生。
"Because
I know there are people who say all these thing don't happen.
There the people who forget what it's like
to be 16 when they turn 17.
But
right now these moments are not stories. These is happening, I'm here."
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嗎?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