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觀望我們心中那一座【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每回只要談起台灣電影的發展,相信這座里程碑是不容錯過的,這部電影是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成熟產物,突破了當時政府當局的限制勇敢的將台灣電影帶入了新的高峰,導演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重要推手之一,與其並稱的是執導【青梅竹馬】楊德昌導演和在國際影壇享有盛譽的蔡明亮導演,不同於上述兩者皆有過海外生活及求學的經歷,侯孝賢導演一歲時全家伴隨國民政府遷移來台,畢業於國立藝專電影科,他的電影更具有台灣人的角度與立場,拍出了屬於台灣的故事。
這部片拍攝於民國78年,距離解嚴短短兩年時間,他的劇情卻勇敢的觸及戒嚴時期的禁忌話題-二二八事件,他存在於每個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心中,但卻不曾浮上檯面,他壓抑也隱忍,他是我們的土地,叫做台灣,這塊土地其實不悲情,是這段黑歷史使他必須哭泣。這部片在電影史上是台灣第一部榮獲全球三大影展之一威尼斯影展最佳電影(金獅獎)的電影,但卻與當年金馬獎最佳影片失之交臂(獲得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仍有聲音認為這是那時候當局介入的結果,但無論事實的真相為何,這部片在電影史之外的歷史地位也早已被確立其貢獻,這絕對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大膽以及背後的禁忌,以我一個生於民國八十四年的人來看,這部電影確實有我們應當尊敬及學習的影響在。
電影名稱取名叫做悲情城市,但實際上他並沒有拍攝到任何像是城市的樣子,也沒有太多流淚分別的悲苦畫面,侯孝賢導演以一種寧靜沉著的方式,呈現那樣的背景以及恐懼,對於歷史及政治的苛責批判他也僅是透過一些書信,一些外圍婉轉的影像語言去表達,可能受限於當時必需面對與屈服的限制,卻也因為這樣而使得這部片的藝術成就及歷史意義達到了高峰。
從民國八十七年至今將近二十個年頭了,電影在時代中被反覆創造與討論看來依然歷久彌新,他所說的人情與人性的堅毅是具有普遍性的,那些故事至今聽來仍感覺不段上演,看似變得開放民主且更加進步,但無所不在威權仍隱藏在我們的社會之中,難以根除也難以抵擋,電影的精神漸漸被觀光的價值所取代,那座城市也漸漸不如移往,悲情化作笑容的天光,這座島嶼值得書寫也值得紀念,我們或許不曾歷經那些過往,但沒有過往就沒有現在,沒有現在又該如何展望未來。
本片由兩岸三地當時許多重要的電影工作者合力完成,編劇吳念真及朱天文,攝影陳懷恩等人不管在過去或是現在都贏得許多電影圈的名氣與敬重,包括梁朝偉、張大春、金士傑等人也都有參與演出,雖然並非陳松勇或太保那樣的主角但都可以想見當年風光。他們為台灣這塊土地出錢出力,為的除了成就一部好電影之外,有更多是承擔這個國家文化的壓力,為台灣人民說出值得被記住的故事,或許近年來國片開始起飛,但能有這樣抱負與理想的人,卻依舊匱乏。
≡7/10≡
我知道沒有寫得很好,這部片的評論、紀載、介紹、解說,甚至是學術研究的論文比比皆是,擲地有聲的文章更是不計其數,我的這些文字,不過也就不自量力的做一點心力,還請各位多多指教了。
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嗎?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