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是自傳性電影?李安遠見的未來電影是否真的會來?

這篇文不談電影好不好看,而是聚焦在討論導演李安想要透過電影做甚麼?


享譽國際的台灣導演李安在2012年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人生第二座奧斯卡最佳導演,電影在全球都是票房、口碑名利雙收,可說成為他的電影生涯第二高峰,而在那以後他一頭栽入的影像創新技術挑戰與實踐中。

現在回頭來看,其實在少年Pi時就可以看到李安對於視覺創新技術的好奇與野心,不過大家是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才知道原來這位以擅長說故事見長的導演有了新的興趣,然而該片的票房與口碑皆無所獲,許多人聽聞新的技術好奇進到戲院,卻發現看起來沒差多少而失望地離開。

正當大家以為李安只是玩玩新奇的技術,可能下一部電影就會走回他擅長的路數,卻在不少電影院把高階的放映設備拆掉後,李安帶來了第二部同樣標榜高畫質、高幀率的電影-《雙子殺手》,看來他是真的回不去了。

這樣的技術被稱為「未來3D」,確實在現今放眼全球仍沒有幾家戲院有這樣的放映設備,而且除了李安之外,也沒有其他導演在拍攝這樣的電影,這個技術其實已經是可行的,只是尚未普及,就如同5G網路或是藍光DVD,但李安認為這將會成為未來電影的主流,因此他義無反顧地成為先行者、實驗家。

日前有一篇關於他評價漫威電影的新聞被瘋狂轉載,不過我覺得那篇報導中重要的其實不是他怎麼看漫威電影,而是李安提到,他覺得如果電影重複套路,只會輸給網路,「現在看影片這麼方便,不像我小時候連電視都沒有,必須去戲院才能看到。但現在連在手機上都能看得很清楚,這個樣子繼續下去,我不是很樂觀,開發新的電影體驗對我來說是 一件蠻急迫的事情。」

這短短這幾句話正解答了為什麼他要一直做這種,沒有電影院能播映、也很少人能分辨得出來的新技術,與其說他看到了期待電影的未來,不如說他其實非常害怕電影的未來,對李安來說他早已可以高掛執導筒,過上半退休的生活,然而作為一個一生奉獻給電影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留給電影的世界更多東西。然而,這個東西到底電影真正需要還是李安的一廂情願?

在開始討論未來3D是否真的會來以前,可能有兩個問提要先釐清,首先「電影會不會因為手機很方便而輸給網路?」我自己其實不這麼認為,或者說我不認為這之間有什麼輸或贏的關係,手機或網路很方便,但是他們仍然需要有人拍電影,手機和網路本身並沒有內容,他只是一個傳遞的媒介。

因此去年艾方索柯朗選擇跟Netflix合作,拍出了《羅馬》也同樣深受肯定,或許「電影院」會輸給手機網路,但電影仍然是絕對的必要,除非是李安認為不在電影院看電影的話,就不能稱做電影了。

如果釐清了這個問題,那麼李安應該是希望能拍出吸引觀眾進到電影院看的電影,而且必須在電影院看的電影,但是我覺得諷刺的是,沒有一家電影院可以達到他的4k+120幀,可是卻有許多家裡的電腦或電視螢幕可以做到,或許李安是希望藉由電影技術的革新,來帶動電影院設備的更新,可是實際上來看,如果這缺乏足夠經濟效益,戲院還是會把這樣的設備拆掉,而觀眾其實也不真的會為此遠赴花蓮。

延續的第二個問題是,高畫質、高幀率的未來3D電影,真的可以吸引觀眾進到戲院嗎?或許電影院的硬體設備、聲光效果、視覺感受是觀眾願意花錢買票的原因之一,但我認為真正吸引觀眾進到電影院的應該不是那些,能讓觀眾進到電影院的最主要原因應該還是一部電影本質到底好不好看才對。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真善美、光點、誠品沒有最新、最好的播映、音響設備,只要他們選映的電影足夠吸引人,造成良好的口碑,還是有許多觀眾願意去看,而且這些觀眾相較於普羅大眾,他們更是真正喜愛電影藝術的人。

最後,我們再來討論未來3D是否真的會來,或是會往哪裡去?科技日新月異,很多人喜歡舉記憶體容量的發展為例,在1970~1990年間,容量大約三年增加一倍,1991年後變成1年就能增加一倍,而在2010~2015年這六年的成長,據說就超越了過去60年的成長,這也讓智慧型手機與雲端技術成為可能。

所有的科技都以難以想像瘋狂往前,電影製作同樣也是如此,就算追得再快可能過兩年就又被超越了,假設現在所有電影院都砸大錢換成未來3D的放映設備,可能也稱不了多久就又無法放映最新技術拍攝的電影規格,而現在認為的「未來3D」也能過幾年後又會被新的科技給取代。也因此真的像李安這樣奮力追求技術創新的導演少之又少,多數人依然著墨在劇本故事的創新、影像美學的革新、關懷議題的更新、人物營造的用心。

我想,時代再怎麼變,媒介終究只是媒介,電影仍然會是電影。《亂世佳人》之所以經過了80年還能被數位修復到「未來」(也就是現在)的電影院放映,不是因為他當年挑戰了彩色電影的技術,而是因為他的故事動人、歷久彌新,否則被記住的應該是第一部彩色電影《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才是。

我是從《推手》與《囍宴》開始喜歡李安的觀眾,從《臥虎藏龍》到《斷背山》,早期的他自己編劇著重在傳統價值與創新觀念的論述,且以家庭關懷見長,到好萊塢以後他更進一步發展出獨特的「遠、靜」影像美學,竹林與羊群成了他鮮明的標記,但李安並不因此而停留,他用少年Pi告別了過去的自己,要向世界高呼他的新時代正要開始。

正因為李安對自己有這樣的期許,對我來說,《雙子殺手》是一部自傳性質很高的電影,他不想活在過去的自己親手創造出來的框架之中,就像是《雙子殺手》裡面不敢照鏡子的Henry一樣,不停地被過去的自己所糾纏,擺脫夢靨的唯一方法,不是去戰勝恐懼,而是不要把它視為一種恐懼,而把他當成夥伴一起走下去,電影裡面的人物做到了,但我不知道現實中的李安有沒有做到。

看起來,他仍希望能夠持續地超越自己,而這樣的代價可能是讓觀眾無法摸清李安的特色,因為他不停不停地推翻過去的自己,讓每一部電影看起來都像是一個新創之作,這是他選擇的創作方式,至於後世會如何評價李安眼中的未來,可能就得留給歷史判斷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