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之形 The Shape of Voice》你有看見聲音的形狀嗎?

這部2016年的動畫電影改編自大今良時的漫畫原作,漫畫一共有七集自2013始連載於《週刊少年Magazine》,電影版由經驗豐富的動畫導演山田尚子監督,有趣的是漫畫版原本的英文名稱是《聲の形 A Silent Voice》,到了電影版則改成The Shape of Voice,日本電影的改變作品甚多,不少作品的原本名稱不變但英文名則會改變,例如《人間失格The Fallen Angel》也是,至於為什麼做這樣的修改,製作可能有他們的考量,我有些想法也會在文末和大家分享。

在電影圈改編漫畫或文學作品不是新鮮事,個人偏好先看原作再看改編-前提是原作沒有很長-,聲之形漫畫也才62話於是我便在看電影之前先把原作看完,一來可以比較清楚去看出改編電影的差別,能進一步思考導演怎麼會想這樣改,再者也有助於理解背後的用意。


受限於篇幅和劇情,漫畫版和動畫版的內容當然會有些差異,但整體來說兩者的故事走向和核心相當一致(如果想看我分析的電影和漫畫的差異可以看我的粉絲專頁)。


男主角石田將也是個不愛上課的調皮學生,每天放學都想著要去哪裡玩,小六那年班上轉來了一個新同學-西宮硝子,她是聽障,剛來到班上很多事情都跟不上大家,也是因為還前一個學校的同學處不好才轉學的,她坐在植野直花的旁邊,植野也就經常幫她做筆記,但其實要多負擔一個人的問題壓力很大,老師也沒有提供其他協助,其他同學有時候想幫卻也幫不上忙,佐原同學有次自告奮用想學手語反而被其他人說是為了賺分數,佐原還因此轉學了。

到後來石田開始捉弄硝子,把她的助聽器弄壞、學她含糊不清的說話、在她手談的筆記本上亂畫等等,很快的事情就被硝子的媽媽發現,石田的媽媽還要賠助聽器的費用,硝子被轉走之後,班上的其他同學開始轉向排擠石田,說他是個壞孩子,老師也當面讓他難堪,把他貼上了壞學生的標籤,到了最後將也變成一個被孤立的人,他把自己關了起來拒絕再和任何人接觸,直到高三那年他決定要去找西宮,把這一切做個了結,故事其實是從這裡開始的。
雖然女主角是個聽障,但我覺得作品的核心圍繞在成長和霸凌及群體生活上面,是一部比想像中更加複雜也具深度的作品,作者試圖去理清霸凌者的心理狀態和成長之後所面對的問題,那些他所施加於人的惡意最終都會加倍的回到自己身上,而且惡意並非是個人所造成,作者拉入了其他同學:他以前的死黨、只在背後說壞話的班長、偽善的人群等等,這些人並非只是陪襯而是相當立體的把整個群體性脈絡凸顯出來,雖然我們並沒有出手但冷眼旁觀就是種惡意,對我而言聽障只是一個引線,更多的內容是關於青少年的轉變與社會的偽善。

在成長的路上,許多過去的事情被留埋心底,每個人所記住的回憶都不太一樣,隨著時間的遊走有些會被我們淡忘,有些片段則深刻,然後繼續往前走,雖然體型上大家都隨著時間長大成人,但其實有些靈魂仍會困在往昔的情緒裡頭,再也無法前進,或者說再也不願讓自己前進,因為對石田而言,他覺得自己不配,他不配交朋友、不配擁有快樂,除非他看見西宮過得比自己好否則他也活不下去了。

這樣的轉折並不是因為其他人轉過來冷落他,而是他發現了西宮每天擦的桌子是自己的。
沒有人生來就是為了取悅其他人而存在的。
校園裡面的群體生活是幫助我們社會化的過程,在作品中有個老師,但這個老師並沒有積極介入惡性循環的漩渦,作者談起的老師在班級上應該扮演的角色,如果只看到當下的問題而沒有看到更遠,那他只是個默許排擠與霸凌的人,是一個自以為解決問題的共犯,石田將也從一個霸凌者轉向一個被霸凌者,其實漫畫比電影有更多的情節與鋪陳,那個情感的力道更強,他長大後產生自責與罪惡感在電影中被削弱了,那些人臉上的叉叉不只是內向而是他對於外部世界以及自我的的拒絕,漫畫裡面我們可理解到他的惡讓自己也加入排擠自己的行列中,當他看見西宮每天擦拭的原來是自己的桌子時,他才知道自己一直來在做的事情是多麼可惡,他轉而拒絕任何改變-相信自己就是這麼可惡的人。
朋友是一種超越語言定義的關係。

另一件事情是石田將也的惡意-是他的看穿,或者說真誠。這部作品談論的是個嚴肅的課題-人性的善惡,甚而偽善與偽惡,當將也看到其他人對於西宮的惡意,他曾想要解決,但他不知道怎麼做,老師也只告訴他『這也是無可奈何的。』惡意於是被允許,即便其他人沒有像石田真的動手欺負西宮,其實內心的惡意一點也沒有比他少,甚至更多,他們不只是默許更是鼓勵他這麼做,因為石田做出了其他人心理想做卻不想承擔後果的事情,他只是整個社會的共業。
石田看破了這個班級以至於整個世界的偽善,看破了大人所謂的愛與尊重都只是自命清高,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有著自私的惡意,「這不關我的事吧」「喔這樣子阿」「我不知道耶」就像石田被揍的時候大家紛紛逃開,因為人們也害怕惹事,反正把一切自己的惡意都推給他就好,然後把自己和他劃清界線,但電影想說的是-我們和他並無二異,無論是西宮還是石田,都是你我的縮影。

局外人就別插嘴了吧
我以為我們是朋友了
我在看漫畫的時候就在想,也許每個人生來就有善也有惡,無論是善意或惡意都需要抒發,而這個社會給了規範,也提供了不同的管道,惡意最直接的紓解就是透過口語,在背後幹譙這件事情、講垃圾話或者是開別人玩笑,那些微小的惡意,我們每天都不會發現,因為看似不會對誰造成傷害,但真的是這樣嗎?

聲音的形狀、語言的殺傷力,是眼睛所看不見卻極度銳利的武器,從漫畫版到電影版英文名稱的差異可以看出端倪,漫畫版A Silent Voice比較偏向聽障者的困境,手語是可以看得見的語言、是沉默的聲音,而西宮也很希望能發出聲音,能告訴石田將也自己的心意。電影版改成The Shape of Voice則指出語言的形狀,有喜愛也有厭惡,當將也比出了月亮的形狀時那就是聲音的形狀,當眾人背地裡的語言蓄積成惡意也能夠重重的傷害他人,我們都看不見聲音的形狀,但我們都感受得到。

西宮硝子身為一個聽障只能透過筆談去表達自己的想法,但筆談是相當理性的事情,不太可能用筆談和別人講垃圾話或互罵,於是那些原本該排解的惡意與善意,都沒有了出口,於是她只是笑著默默吸收,因為沒有人能和她說話,即便別人欺負她,她也像個外人一樣無法表達。如果說語言是我們用來溝通彼此的媒介,所按照需求創造的內容反映出我們情感的話,那罵人的那些詞彙不就證明了人力無止無盡的惡意嗎?
『我不討厭你,我討厭我自己。』
看完電影可能會有些人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漫畫中原本永束找了大家拍電影,還有吵架之後佐原的簡訊,甚至是幾句被修改過的台詞,讓劇情比較限制在石田將也的身上,去凝視他的罪惡與贖罪,去描寫他的成長與轉變,到了最後他救了西宮一命這是便成了自己解開了往昔束縛的關鍵。


電影版結束在學園祭,漫畫版則更進一部的演到了他們討論著未來在成年禮時的和解(日本的成年禮是二十歲)這讓電影版的和解有點侷限在將也身上,而漫畫版則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和解,但不管哪個其實我都不太喜歡,因為現實這樣故事最後好難是這樣美好的結局,大部分真實故事裡的人物都沒辦法和他人或和自己和解,只是埋藏自己的過去不願被看見,也不願再去回想。雖然如此我仍認為作者可能親身經歷了這些事情的一部分,作品裏頭有些感受是相當真實的,也許她透過了漫畫讓過去的自己和解了吧。

我認為電影版其只需要拍出國小發生的事情到石田去找西宮準備自殺就差不多了,其實後面發生的事情都有點像事類型的校園動漫,重點還是前面一、二集-電影的前半短,後頭的故事其實有點多餘而不自然,例如西宮的自殺來得突然、將也醒來之後的和解也沒有很讓人理解,很像純愛漫畫的片段。我大該猜測的出來,作者親自經歷了國小的那些事情,但後面的重逢與團聚在現實中並沒有發生。
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成熟一點?
這部作品試圖在多年後重整每個人物複雜的情感,包含偽善及偽惡成熟與幼稚,偽善的是國小的她們偽惡的則是石田和真柴,但這卻極度複雜,每個青少年內部的努力和矛盾都交錯而混沌,這讓我想到一部台灣國片《盛夏光年》,其實電影真的很難處理好這些事情,這並非幾件事就能呈現,除非像《腦筋急轉彎Instead Out》直接講內心的構成。
6/10 
其實這部漫畫2010年就獲得了手塚治虫文化獎新生獎,原本2011年就要開始連載,但因為內容有一些涉及聽障者的歧視,因此她們和聾啞人士聯盟重新討論過後又再次修改了這個作品,漫畫的畫風真的非常細字漂亮,每一本漫畫都讓我超想收藏。順道一提,我覺得漫畫版裡面的真柴可能喜歡石田,你們覺得呢?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