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年代的網路霸凌受害者《阮玲玉》


它關乎反抗、自由、女性以及社會輿論,它可以指這部電影,也可以指這位傳奇人物-阮玲玉。

誰是阮玲玉?
她1910年出生於上海,十六歲開始拍電影,三年後主演《情慾寶鑑》一舉成名,1935年婦女節當日自殺,十年的演員生命裡她接拍了29部電影(現僅存《戀愛與義務》、《桃花泣血記》、《小玩意》、《再會吧,上海》、《神女》、《新女性》、《一翦梅》、《歸來》、《國風》共九部片的影像紀錄),飾演的角色多為社會底層的墮落女子,後期轉為現代獨立自主的女性,其形象的轉變雖然觀眾多可接受,卻成為記者及輿論筆下的受害者,這與當時的政局變化不無關係,死因至今仍眾說紛紜,只知這位傳奇女星死前曾留下一封名為「人言可畏」的遺書,而執導過《胭脂扣》的關錦鵬導演便以有限的史實去作刻畫出一代女子的樣貌,畫面的真實細膩,色彩復古的捕捉到年代氛圍,不只為懷念與致敬,更是反映現代社會輿論與媒體的寫照。


傳記電影無論中外都層出不窮,近年幾部較為知名的是《史帝夫賈伯斯》( Steve Jobs)強勢問鼎的奧斯卡、《逐夢大道Selma》講的是種族平權領袖馬丁.路得金、《鐵娘子The Iron Lady》讓梅莉史翠普以此獲得當年的奧斯卡女主角...等等不可勝數,雖然他們的票房表現未必好過劇情片,但一部傳記電影對於演員和導演而言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阮玲玉》這部電影由張曼玉主演,關錦鵬執導,電影透過一些手法去加強真實性,包含張曼玉的訪談,阮玲玉的訪談,還有阮玲玉曾拍攝的電影片段。它既要真實又必須深刻,傳記片時常讓觀眾感到乏味而無趣,它不只是要說一段舊的人物歷史,更應該讓電影獨立成一部傳奇的故事,賦予其當代意義。

這部電影中張曼玉用較為內斂的方式詮釋阮玲玉性格的堅毅,作為一個女性、一個女星,在幕前幕後所面臨的障礙與矛盾,在那樣艱辛年代先是趁勢而起紅極一時,但隨即便飽受媒體的批評和封殺,可謂嘗盡人情冷暖和喜怒哀樂的人生百態,也許她沒有從戲中走出來而選擇死亡,也許她想以死作為一種證明,去告訴世人,演員也是人,公眾人物也有自己的人生,就算只是簡單的一言一語但集結起來任誰都會崩潰。


阮玲玉短短二十五年的歲月,卻乘載了難以想像之重量,她對自我要求很高,做事詳盡負責獨立自主,保有柔軟溫厚的細膩,也擁有堅毅扎實的靈魂。這部電影中多次出現電影拍攝的場景,在張曼玉的演藝下,阮玲玉對於情感的壓抑與釋放,角色的深度和表現方式都有自我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呈現一部電影的完成背後,絕對需要眾多元素的支撐,透過虛實交替的手法,訪問與戲劇交雜,用多種工具與角度輔助觀眾重新認識這位傳奇女星。

電影中阮玲玉與紈褲子弟張達民分手後,又與有婦之夫唐季珊相戀,這件事被舊情人當作報復的手段用不堪的方式批露給報社,因此聲望一落千丈被指私生活複雜,如同她在戲中演的墮落女子,報章影評更直言她拍攝現代女性指是虛偽的洗白,1935年三八婦女節她原先被受邀到一間女子學校演講,因為她的朋友知道阮玲玉並非記者所說的那樣,但那天凌晨她卻服藥自盡。




我現在一死,人們一定以為我畏罪。
其實我何罪畏,我一死何足惜呢?
但是還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





她一生謹慎而壓抑的過日子,面對每一個鏡頭都完美無瑕,即便是鏡頭之外的她也是天衣無縫的生命樣貌,因此當她看到報紙的那一刻,完全敲碎了她用盡全力在過活的靈魂,她看到報紙的那一刻,彷彿一生就這樣被否定了。

人們總是看到值得嘲笑、值得落井下石的脆弱,而沒有勇氣去直視那些比自己更偉大的事蹟還有更雄偉的高度,一點小事就足以引起波掏,正如社交網站上那些短小的評論,他們從沒看過那些好事,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比不上,他們見不得別人好,這就是這個社會的殘忍,也是她所畏之人言。

「我在哈爾濱畫一邊眉毛要兩個小時呢」

這部電影慢條斯理的娓娓道出傳奇女性平凡的樣子,而張曼玉的表演確實不容易,她巧妙的把舞台留給阮玲玉,把鏡頭對焦到自己以外的地方,我想有一天張曼玉的生命也會被拍成一部傳記片吧,相信那對後人又是相當艱難的挑戰了。


很多導演和編劇成天都想破頭的想找好的劇本和故事來拍攝,但或許沒有什麼比真實人生更為荒謬更為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能夠理解每一個人物背後的真實故事,所獲得的題材將會出乎意料,但人類卻是不會記取教訓的,即便阮玲玉的悲劇人生已經結束,卻仍然有張國榮、楊又穎的生命被世人所扼殺而不自知,到底還要有多少人成為社會輿論的犧牲者,人們才會真正明白言語的殺傷力,還是要等到自己也成為受害人的那天,才會發現已經不再有任何拯救自己的機會
-7/10-
傳記電影常常被導演或演員當作追求成就與名聲的一種挑戰,他背負的不只是自己的成就聲望,更是故事主角給後人的觀感及印象,真的不簡單。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