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就了【進擊的鼓手whiplash】?
本片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輯、最佳混音、最佳改編劇本五項提名。它其實在2013年便已完成拍攝,但在2014年日舞影展獲得評審團大獎後才賣出國際版權而受到矚目,台灣地區則一直到2015年才上映並且搭上奧斯卡熱潮才漸漸廣為人知。

既然要說一個鼓手的故事,便從鼓聲開始,電影開場是段強而有力的爵士鼓聲搭配全黑的畫面讓鼓成為主角,接著是人物尼曼Andrew Neyman剛進到音樂學院的小大一,他幾乎是大部分鼓手的縮影、個性較為害羞內向、沉穩且隨和,電影中他即便是和自己的父親去看電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想吃的爆米花口味,因此在打鼓上也是默默練習、努力精進自我。

"There are no two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讚美才是最具有殺傷力的字眼。
電影中他掌握了人性最為緊繃的情感,先將人騙到天堂再把你打入地獄,極盡所能的羞辱只為了逼出每個人超越極限的能耐,他深信好的表現並不在於天分,完全不在,唯有透過不斷的否定和責罵才能鞭策能力前進,而舞台上的呈現自信遠大於實力,如果世界所有的眼光都無法傷害你,當抗壓性到達極限,那你將超越卓越,成就無敵的傳奇。
正襟危坐的運鏡確實讓我有點坐立難安,無論是演奏或是練習、人物對談或腳色獨白,這部片的攝影都非常規矩而工整很難讓人不注意,畢竟太不自然了,但瑕不掩瑜的是剪接和配樂透過黑幕和恰當的寧靜,讓觀眾的感受得到沉澱再激起。

美中不足的是劇情實在太過好猜了一點,失去了一些看電影的樂趣,包括那個弄丟的鼓譜和命中注定的車禍,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有句讓人省思的標題:
創作的價值一直是可以被不斷討論的事情,電影中他的哥哥也說了:"他們怎麼能評斷一個曲子是好是壞,這不是相當主觀的事情嗎?"確實如此。
如果佛列契看到自己所打出來的鼓應該也會用同樣的方式痛罵一番,但重點是他一直要求他的鼓手們練習更快的速度與技術,事實上除了最後的獨秀外,表演也完全沒有用到。
爵士鼓之所以為爵士鼓正因為他的靈魂和他的精隨不在他方,就在爵士樂。我看完這部片後起初覺得這是沉重的大鼓敲擊出來的震撼,後來又覺得他其實是首懷舊的爵士樂,導演或許也抱持著爵士樂已經再也回不來的心態在拍這部片。
------------------------------------
7/10 這部片真的可以拿來幫各式各樣的社會團體和兒童福利聯盟打臉,因為裡面那種所謂合理的訓練已經是接近凌辱的極限,我個人不太認同他的觀點,但不得不說我真的安逸到最後那一刻和主角一起被惡魔給騙了。還好Neyman沒有自認倒楣,因為一直被大人嫌棄的我們早就超越世界。
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嗎?
歡迎跟我分享你的看法